5月理论小结(郭如洁)
发布时间:2017-06-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郭如洁
一、语言运用独辟蹊径 为了彰显语用,很多语文教师都在挖空心思设计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内容补白、拓展想象、续写仿写……形式多样,五花八门,却极少出现从课文中挖掘语言要素,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现学现用,一课一得,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于东老师的课在这一点上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也彰显他研究教材,充分使用教材进行语文教学的工夫。[本文转自:{域名已经过期}] 于东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找出来,比较其程度,并在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中尝试运用。课堂里,学生的表达让所有观摩的人听到了他们生命拔节的声音。可以说,这样的语言应用练到了实处,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是最有实效的教学。 不仅如此,于东老师还列出了课文中表示“看”的短语“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不会眨一下”“睁大眼睛”“注视”“聚精会神地盯”等让学生积累下来。这些短语,又一次让学生眼前一亮,似乎发现了新的秘密,这样的发现多么神奇,这样的作业多么有趣这样的设计,无疑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拓展到了课外,激发了学生更多探究的好奇与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悬念带动猜想,产生阅读期待 1、小古文的教学,如果总是从前往后,逐字逐句地解析,不仅会让课堂如同一潭死水,还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殆尽。教师可以不按常规出牌,而是通过设置悬念,不时地就某个情节诱发学生的猜想,再出示语句,让学生解读,充分吊起他们的“胃口”,让他们充满阅读期待。 比如朱文君老师在教学《五官争功》时,分步揭示、步步“精”心,采取一句句往下猜的方法,依次猜测口、耳、鼻、眉是怎样对话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活跃,使课堂沸腾。 执教小古文《活见鬼》时,可依据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采用“猜读”的方式,猜猜词语的意思、句子的表达、人物的心理、故事的结局,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设置悬念,可以使学生对未知的情节变化充满急切期待的心情,还可以使课堂教学一波三折,引导学生出没于文本情节的峰回路转之中。猜读教学,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愉悦的思维状态。学生乐在其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置身于学习磁场中,幸福地收获累累硕果。 2.文言对照白话,降低阅读难度 所谓“文言对照白话”,就是采取文白对读,利用学生对白话故事的了解,最大限度降低阅读难度,加强对语言的关注,加大理解的力度。若是教材中有现成的白话文,再学课外的小古文,学生会轻松许多。教师可以查找一下,教材中哪些课文是有相应的小古文的,进行筛选,并将合适的篇目进行对照学习。《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盘古开天地》、《夸父逐日》等,都是不错的文白对照教学的篇目。 如学习了教材中白话版的《晏子使楚》,教师可让学生概括地介绍晏子。 学生回答后,教师趁热打铁告知,课文是根据一篇古文改写的。 出示文言版的《晏子使楚》后,学生因充满好奇,往往不待教师交代任务,就会迫不及待地朗读起来。 学生把古文都读通读准了,教师可“明知故问”。比如:“你为什么要把‘傧者更道,从大门入。’中的‘更’读成第一声?”“晏子所说的‘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古时候是怎么描述的?请圈出相关的词语。” 生很快能找出,并能将“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词依次与白话对应记忆。 教学中先读白话,再读文言,利用学生对内容的了解,快速把握文言的大意。通过与白话比照阅读,可以让学生有节奏、有韵味地读古文,积累四字词语。学生水到渠成地悟出一些难点,可以避免逐字逐句地繁琐讲解,可达到“其义自见,不待解说”的效果。 3.故事串联情节,添加阅读趣味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故事对不同的对象均充满魅力,它就像一根蜡烛,点燃智慧的焰火,使课堂迸发生命的活力。有些文言文,篇幅短小、情节生动,但是生僻字、晦涩句却不少。学生学得困难,教师教得也不轻松。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故事串联文本,将情节绘声绘色地融入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添加阅读的趣味,启发学生的思考。 《共工触山》这篇小古文,有“颛顼”、“地围”、“水潦”等生僻词,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学习这篇小古文。 师:“传说,有个部落的首领叫共工,他和皇帝轩辕氏的孙子——颛顼争夺帝位。结果共工斗败了,他愤怒无比,撞向不周山。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它断掉了,系挂地的绳子也断了,会有怎样的后果?” 生:“天塌地陷!” “人类就会危在旦夕!” …… 师接下去再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支撑天的柱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江河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 “古人用以下文字,描述了这件事情——” 出示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请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读过几遍,请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联系教师之前所讲述的故事,基本上能够将故事的人物、事件讲清楚。 遇到学生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小古文,教师若是单纯让学生枯燥乏味地反复读,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没了推动力,就必定事倍功半。对于故事情节比较生动的小古文,教师采用以故事串联,再引导学生读文,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助其获得成功的喜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