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理论学习(1)
发布时间:2017-09-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彩霞

 

小古文特点
我国古代的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所学习和专研的都是“四书、五经”,人们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也就越来越难懂了。虽是深奥难懂,但沿袭下来的重要典籍大多还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小古文也是继承了古代文言的特征,归纳为以下特点:
1.篇幅短小
新课程选入了古文是一种创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为了适应小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所选的也是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古文。如《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辨日》都是百字的小古文,从内容看,所讲述的故事较为简单,结合了小学生的成长历程,符合小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所选文章也是相对简单的。
2.字义难懂
自古以来,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古时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一直被沿用。如今有些字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因此,字义深奥难懂,对于知识浅薄的小学生而言是较难理解的,需要通过教师指导,多朗读,多体会。
3.含义深刻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的载体,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等。小古文虽都是篇幅短小、文言简练的文章,但其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是毋庸置疑的。
《杨氏之子》,只有51个字,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一位名叫孔君平的人来杨家拜访,父亲不在,杨氏的儿子接待了他。在面对孔君平的调侃,杨氏子是应对有佳,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不仅委婉地回答了,让孔君平无言以对,而且也充分地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本文表面是在夸赞杨氏子的聪慧,更深的是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应经过思考,既不能失礼,也不能胡乱应对。这包含在文章中的深刻道理需要细细体会。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