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研究教案(郭如洁)
发布时间:2017-09-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郭如洁
螳螂捕蝉  一、首尾呼应,品情绪变化    1.听后复述。      教师口述课文第1自然段中“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之后,让学生复述。(这句话十分重要,它是少年劝谏的主要目的。大臣们劝谏失败了,而少年却成功了。)    2.弄清吴王对大臣们劝谏的态度,引导理解“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中感叹号的丰富内涵。    3.导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抓住“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中的感叹号,体会吴王的态度变化。   二、研读文本,悟少年智慧   (一)找出文中还有哪些语句用了感叹号。   (二)导学吴王情绪变化的两处感叹号。     1.出示: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2.说说这个感叹号包含的情感,以及少年听到这句话后的内心想法。     3.为什么要用“终于被吴王发现了”?理解少年为什么选择在王宫花园,以及少年是怎么做的。     4.练读第4—8自然段。之后,老师与学生分角度朗读。老师在读少年的话时,有意加快速度,读出急切的语气,并组织讨论能否这样读(理解不能这样“急切”朗读的原因)。     5.自由读9—11自然段,然后联系插图试着讲一讲。(出示插图)     (1)找出在讲述这个寓言故事时,哪些关键词语不能少。为复述做准备。     (2)学生复述。师生评价。     (3)体会吴王态度的变化。(由“好奇→夸奖→急切问”)   (三)感受少年话语中感叹号的丰富内涵。     1.体会“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句话中感叹号的内涵。     2.为什么少年的话语中其他地方不用感叹号?   (四)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默读全文,看看少年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些细节中。      组织讨论。之后,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链接古文,明寓言之道    1.交待《螳螂捕蝉》寓言出处。     《螳螂捕蝉》选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这本书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     出示: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朗读小古文,并说说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     这个故事如果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寓言故事也是成语,其意思是:比喻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