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基于思维广场的数学学习群构建的实践研究>>方案计划>>文章内容
《基于思维广场的数学学习群建构的实践研究》课题申报书
发布时间:2021-09-0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蒋钘

附件6:

编号:          

课题名称: 基于思维广场的数学学习群构建的实践研究

设计与论证报告(5000字以内,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组相关人员名字)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思维广场:是特定的物理学习空间与泛在学习空间相结合。一是集互联网技术、学校云平台、电脑室等为一体的半封闭半开放的学习空间,着力于学生思维培育的深广性,创建着眼于每一个学生未来的个性化学习空间;二是逐步将整个校园拓展为“思维广场”,包括从正式学习到非正式学习的连续空间,向真实(社会)和虚拟(网络)拓展并形成的多维度学习空间连续体。三是以“思维广场”为主体的学习空间的变化引发师生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形成一种适应于未来生活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的心灵场域,建构激发每一个儿童优势潜能的场域,呈现新的学习样态和学校生活方式的表现样态。

学习群:在本课题中界定为以任务或主题为载体,以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方式,具有尊重、友好、积极、支持等特征的学习群体。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投入;能同伴灵活互动,通过创造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支持儿童的混合式学习发生,推动学习方式转变,满足探究、体验、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基于思维广场的数学学习群: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儿童核心素养和必备品格为指引,通过物理空间“思维广场”的架构,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潜能和学习主动性的学习空间环境,并以数学学习群的组织形式,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与优势发展的价值追求。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关于物理学习空间(思维广场)的研究

基于校园非正式空间的研究,学习科学的兴起和认知科学的发展等,正在改变着人们对学习空间的种种预设。学习科学的发展,使教学关心的重心转向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重视学习者的参与度,重视学习者以往的经验,知识和已有的图式衔接以及创造新的图式。这就要求学习环境能够提供经验、刺激感官,鼓励信息交流,提供练习,反馈和应用与迁移的机会,以最大程度地支持学习。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而标准的教室以及单独的学习空间在这方面都存在着局限性。(陈向东,陆蓉蓉,2013)

近年来,上海的基础教育随着城市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而步入转型期。“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上海市西中学创造性地发动了“以教与学的空间变化引导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变革”,推进了“思维广场”建设及其教学实践探索,使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教学理念落了地,从空间变化,这个看似很小的突破口,以文科基础型课程为先,通过部分学科教师带头稳妥推进实践探索,悄然引发学校课程教学及管理等连锁性变革,使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带动提升学校管理团队的课程领导力,并成功转化成为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尹后庆,2016)

思维广场的教学实践,很好地促进了“人”的发展,凸显了思维广场优于传统教室的更丰富的育人功能:尊重规则,学会选择,自主自觉,善用资源,合作互动,尊重包容,激荡思维,敢于表达,学会倾听,善于质疑,学会参与,挑战自我,化环境空间资源有形于无形,人的思想资源无形于有形,有形无形交融转化,使人和人的思维都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中国的教育普遍关注“短板理论”将重心放在“补短”上面,为此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社会上颇有建树的人才的成就,常常是在长处上得到了不断的开发挖掘,在其得到充分发展的优势方面取得的,很少是在短板处做苦功而获得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通过学生个性化的优势学习,实现学生的优势发展,这是教育应该关注并解决的重要命题,市西中学创设的思维广场及其教学实践,就是试图破解这一命题,为促进学生的优势学习与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所以说促进并实现学生个性化的优势学习与发展,是思维广场的核心理念,也是思维广场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根本价值(董君武,方秀红,2017)

澳大利亚菲茨罗伊中学的学习工作室用空间的变形颠覆传统;瑞典 Vittra Telefonplan学校没有教室,学习空间被重新组合;英国伊芙琳格蕾丝中学用“空间魔法”建构了更多元的“校中校”教育体系;而在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室里,你不会发现讲台、讲桌;苏格兰中学则已经没有稳定的班级组织,只有学科教室……在教育理念极速变化的年代,当学习空间被变形、重组、建构、叠加……学校实现了覆式创新(龚晓薇2020)

关于学习群的研究

学习群的构建源起于基于讨论互动的合作学习。20世纪70年代初,合作学习兴起于美国,它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改善学习的社会心理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合作学习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合作学习也不能只看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与策略,它更应该成为现代人的合理内涵,现代人的存在方式,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

高中语文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探索,认为学科的教学内容设计为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18个学习任务群,既包括具体的学习内容,也包括言语实践活动等相关的学习方式。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内在变化引起的形式创新,不再是以知识为中心来布知识点、以文本为中心按专业研究来灌输。学生的语文活动内在主体转变了,从以教为主变成了以学为主。(徐礼诚2019)

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研究实践了“社团式学习群”,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愿景,在学校的组织与指导下,自主选修课程,以学习群为单位,开展互助合作的社团式学习。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习群在学校层面有若干大的学习组织——社群,每个独立的学习群内部又有若干小的学习组织——组群。是具有社团特征(自主、互助、合作等)的学习群体。(舒杭2016)

相关研究也提出激发教学中群体动力的策略,帮助教师通过社会性软件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并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借助已有教学经验,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江舟2019)

在加利福尼亚州,事实证明,建立合作、尊重和信任的文化是混合课堂成功的关键。这种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老师并不是教室里唯一的专家。事实上,在某些方面学生可能比老师知道得多,他们可以与老师一起推进学习,台式电脑、平板电脑和其他数字化设备,都不会单独改变教室。只有文化的改变才会使之不同。(Esther Wojicicki 2019)

研究意义与价值

在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向教育领域传导的当下,我们的教育面临很多问题,学生学业压力大、外界过度竞争、内卷化问题、教育理念更新的不及时、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多元等等,而作为一所武进西片的农村中心小学,在师资、硬件、生源等受限的情况下,想为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提升寻找平台,更想为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人才探索路径。

1.为培养身心健康、会思考、会合作、会交往、会学习的现代型人才奠定基础。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的使命和价值就是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我想好的教育,就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无锡锡山高中唐江澎)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乡村教育场景,在师资匮乏的地区,用科技的力量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可以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和乡村振兴,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共创智能时代。(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昌忠)因此我们学校创构思维广场学习空间场景,让儿童在群体中学习,在活动中合作,在合作中交往,在交往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在让孩子走出完全只局限于自己的直接经验所产生的情绪、情感和反思,进入更大的世界,逐渐把孩子人生的宽度、深度拓展出来。

2.为了满足农村儿童优势学习、个性发展的需求。

我校地处农村,家庭环境造就孩子们思维模式固化、对生活周围的问题缺少敏感度和探索能力;同时对自我的优势智能缺少合理的判断与发现。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基于思维广场的数学学习群的创设,融合集中与分散、同步与异步的双重优势,全方位支持学生的学习参与,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为学生提供自我调节的依据,持续学习的选择,创设的灵活宽松的环境,连接多种服务,通过功能组合增强学习体验,支持个性化学习,提供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方式和服务。以学生为中心的随性学习(兴趣驱动的知识建构性学习)设计与创新实践,从而实现多场景融合、个性化定制的教育与学习,促进引导学生发现优势智能,开展个性化的优势学习,实现优势发展,这也是思维广场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根本价值。

3.为重构学习环境,深化学习变革寻找引擎。

传统学习空间布局固定式、标准化,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活动支持不足;传统教学方式偏重教师单向示范传授、制约学生主动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传统学习内容以单一学科为主、更新滞后,学生创新思维受到局限。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学空间通常封闭单一、教学基本为教师预设,学生学习呈现目标同质性、方式统一性、进程同步性特点,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很大限制,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学习环境的重构,强调的是将学校中的各类学习空间进行重新设计,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全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思维广场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注重虚实融合、线上线下一体化,新兴技术和理念催生智慧校园、未来学习空间等新型学习环境,形成指向自主探究和深度学习的开放性、支持性、个性化、现代化教育环境,设计开放、多元、互动、交替、混合的学习空间,以增强教学与服务体验,形成更好的课堂文化和学习生态,促进学与教的深度变革。

4.为深度学习的发生、高阶思维的培育探索路径。

近年来高阶思维及其培育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教育热点问题。在构建和完善基础知识概念和基本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探究、团队合作等学习能力,系统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发展高阶思维。通过学习空间的重构,以支持学校课程教学中的学与教方式变革,促进新时期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进一步深化基于思维广场的数学学习群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获得系统而具体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2.通过研究,进一步开放学习空间,优化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探索基于思维广场环境小学数学学习群建设的实践路径。

3.通过研究,探索并实践数字化环境下小学数学学习群的课堂实施策略和方法,提炼出典型的课堂实施范式,建设数学学习资源集。

4.通过研究,培育支持学习群构建的课堂文化,创造信任、尊重、独立、合作、仁爱的教学环境。

5.通过研究,促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持续发展和内化,提升教师课程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促进学校创新发展和内涵提升。

  研究内容:

1.     基于思维广场构建和数学学习群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文献研究

通过对物型空间和物型课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代表文献的研究,进一步把握物型空间和物型课程的基本内涵、理论架构和实践原则等;通过对数学学习群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文献研究,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数学学习方式转变、学习内容的丰富、学习关系的重构的重要性,学习相关实践经验,为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基于思维广场环境,建设支持学习群构建的学习空间和场景的研究。

(1)场景化:创构时时可学的探究间

思维广场设置了6个“研究探索空间”,均为开放性的探究空间,由团队协作区、互动学习区、自主学习区三个区域组成。主要侧重于协作式学习和研讨,关注儿童高阶思维中的“分析”“评价”“创造”

每个研究室由教师提前制定“拓展研究任务”,明确研究任务、目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然后由一名或多名学科教师组织开展拓展性主题的讨论,不参加讨论的同学在自主学习区进行查阅资料或书籍。学习空间做到无线网络全覆盖,并配置交互式平板、短焦投影、彩色涂鸦板和可以任意组合的桌椅等创意设施,为孩子们打造宽松,舒适的交流环境,更有利于孩子开放式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2)在地化:编织人人参与的学习派

一是开设思维铺子。半封闭半开放空间的结合,使学生每天可以在线学习、阅读交流、自主作业,可以查阅资料、撰写心得;给孩子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架,那就是设立四节学习链:问题抽屉柜——知识集装箱——探究钥匙扣——分享展示台。打破年级限制,不同年段的学生可共同参与实践活动进行混合式学习,实现思维方式的突破。

二是设立魔法集市。每周一次,学生可以选定老师提供的主题菜单,也可以围绕自己喜欢的问题,在主题学习的大模块里拆分出了三个类型的主题学习:学科拓展类、跨学科探究类以及个人发展类。学生根据问题、兴趣和特长进行自主式选择,在学习的魔法集市中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兜售自己的学习妙招,在这里可以实时浏览多个自己需要的学习方法、策略、成果、资源,自行搜索和挑选产品、加入购物车、提交订单、结算并完成支付。

3.基于国家基础课程,研究提炼不同任务情境下的学习群实施策略和实践范式。

(1)课堂教学中开展基于活动任务的学习群的研究。

(2)基于主题或任务式的预约式学习群的构建的研究。

以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线的学科内整合,开展学习群构建的实践研究。

基于数学学科的跨学科整合,开展学习群构建的实践研究。

(3)基于学生自组织的学习群的构建研究。

4.基于思维广场,设计实践数学学习群的典型课例,建设学习资源集。

(1)小学数学学习群课程开发资源群的建设。

(2)支持思维广场环境下学习群构建的教学平台群的建设。

(3)建设支持教师可持续发展和研究提升的学习资源集。

5.基于思维广场,培育支持数学学习群构建的课堂文化的研究。

(1)课内,学生借助工具的质疑;广场的网络空间和交互展板延续讨论的时空和机会等。

(2)课外,结合任务或主题,开设学生讲坛、教师同盟等。

6.基于思维广场,数学学习群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以小学数学学习群活动为主要线索,以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发展为目标,探索基于思维广场的小学数学学习群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有效形式。重点探索以下方面的内容:

(1)活动记录单(方案设计单)的综合评价。(小组)

(2)不同评价主体对学习群中的不同角色定位、任务职责及活动方式的评价。

(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工具开发研究。

(4)评价结果的恰当呈现和积极反馈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通过广泛的文献研究,获得思维广场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系统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描述、分析,比较并从中获得研究结论。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中的行动研究,提炼基于思维广场数学学习群构建的本土经验与实践研究成果。

1.文献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纸质和电子形式的文献进行检索,分析、整合现有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基础。

2.教育调查:本课题在面向全体老师,进行基于思维广场数学群构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合作学习效果的问卷调查,面向学生,抽样调查学习兴趣点、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想法,便于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同时开展相应调查,以便准确决策、及时调整。

3.行动研究

本课题通过计划-行动-反思-修改等行动研究的循环研究模式,获得基于本土经验,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学习群构建的一般规律和实施策略。

4.经验总结。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既指导和带动广大教师深化教学改革,又推动本课题不断深化研究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学习群的构建必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阶段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是大众数学而非精英数学,不同于科学数学,而构建自由、开放、协作的学习群的就旨在赋予每一位孩子敢于创新、思维、表达、分享的机会,进而使孩子们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2.优势学习的研究和物型课程的推进可以进一步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教育普通关注“短板理论”,为此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事实上,社会上颇有建树的人才的成就常常是在长处上得到不断的开发挖掘,在其得到充分发展的优势方面的。因此学校创设思维广场并进行教学实践,就是为促进学生的优势学习与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思维广场优势学习的理念主要具有学习空间的连续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时间的选择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四个方面的特征,使学生的学习任务具有自主性、学习时空具有选择性、学习内容具有生成性、学习过程具有协作性、思维培育具有深广性。同时学校物型课程内容的架构也进一步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认为学习群的课程内容应以数学基础课程为根基,以物型空间转变为着力点,以主题或任务为载体,以学习者能力素养提升与意义建构为核心的综合化课程体系,是在国家整体教育观统领下的校本课程探索与实践。我们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学习系统,提供一个全域生长的学习情境系统,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生活,置身于本原世界,通过手脑体验感知,智慧情境互动,协同合作学习,让学生可在全域学习系统中获取智慧给养,建构深度认知。

3.师生关系的互动式重构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思潮从“教师中心”到“儿童中心“再到“双主体”,课堂中师生关系一直在不断地重构,基于思维广场的数学学习群的讨论合作,主要以主题讨论为主,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是很多主题或项目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以学习群为单位的学生可在思维广场短时间内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分析问题的视角拓宽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断登上“讲坛”成为主角。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多角度进行质疑和学习,质疑恰恰是学习的开端,在质疑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在学习群中无论是作为主体的学生,还是作为支持者的教师,都是以一个完全平等的学习者角色投入到思维广场的教学过程中去。

可能的创新之处:

1.   通过真正的实践, 立足育人本位,寻找到不同的“思维广场”。我们认为需要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势智能,提供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内容和环境的可能,建构聚焦学生学习发展和高阶思维培育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2.   我校立足本校特色,打造了适切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互动、思维融通的学习空间——思维广场。是一个宽敞通透、功能齐全、富有童趣的半封闭半开放式学习空间。打算以云课堂为基础的云学习是一种开放混合式教学,让学习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和游戏化。注重学生完善的人格成长、差异的知识建构和创新的智慧发展等,追求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高的思维品质和较强的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关于物型空间和学习群的文献综述

综述报告

2021年06月

小学生数学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报告

2021年06月

基于思维广场的学习群构建的研究方案

指标方案

2021年12月

小学数学学习群构建的内容与方式

论文、案例

2024年12月

基于思维广场数学学习群的评价策略

论文、案例

2023年12月

最终成果(限3项)

基于思维广场的数学学习群构建的实践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24年6月

基于思维广场的数学学习群构建研究系列论文

论文集

2024年6月

基于思维广场的数学学习的资源集

实践案例集

2024年6月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包括课题主持人在内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研究力量:项目负责人是多年一直在一线的资深校长,经历了国家课程改革的各个阶段,学校作为中国教育技术学会理事单位、中央电教馆课题单位、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单位、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特色学校、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先进集体,更对项目的实施有着扎实的基础与厚实的资源。项目第二负责人是教导处副主任,主持了多轮课题研究,有省级课题1个,国家级课题1个,市区级课题2个。学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先后有二十一位在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21位数学老师中有12位是五级梯队教师,15个课例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为课程实践形态的创新、课程结构的不断完善、课题的研究充实扎实的师资力量。

2.研究基础:本项目是在学校推进的常州市前瞻性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的,

(1)顶层设计,立体建构——基于研究内容进行立体建构,从设计主体、空间连续体、实施模式体三位一体进行立体建构,与学校文化、学校物型环境、学生学习同频共振,确保适切每一个儿童。

(2)上下联动,点线成面——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联结、课内课外的互动式展开、正式与非正式的样态的打开,实现主题的点——流程的线——实践的群,多元推动整体推进。

(3)内容统整,资源共生——基于多元智能、深度学习理论,基于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思维,校内外资源整合联动,从课程到课堂,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建构“思维广场”实践体系。

3.保障条件:

学校为中国教育技术学会理事单位、中央电教馆课题单位、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单位、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特色学校、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先进集体,更对项目的实施有着扎实的基础与厚实的资源。

物质保证。学校物型空间的全面升级将投入五百万,届时“思维广场”所开启的各场馆的建设、平台的研发和完善、课程资源的丰富都将奠定基础。

专家保证:中央电教馆、中国家技术学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江苏电教馆等高校已表达支持意向,我校将主动加强与新技术、新平台的联建,得到观念上的引领、师资上的援助和技术上的支持。

时间保证。项目组设立了“教科研日”制度,每月开展活动。以课程咨询、教学指导、听课评课说课、课改沙龙、校长讲坛、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等为基本活动形式。

制度保证。制订了“思维广场”课程月、“思维广场”学习日,构建了课程研发积分制。学校为了鼓励项目组成员积极开展工作,开辟了考核“特区”,拨出专款对项目运行提供保障。

经费保证。确保经费专款专用,学校每年都投入二十多万元作为科研的专项经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