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笔记2021.12
——生成性教学:给学生构建一个生长的学习过程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谈莉
任何精彩的课堂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互动中生长出来的。因此,课堂教学应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设计“走教案”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生成、和谐发展的过程,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
(一)课堂生成从学生出发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最重要的资源”的意识。试想如果教师心中没有学生,没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怎会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怎会主动追求有效教学的动态生成,怎会为学生一生的发展着想?只有更新观念,提升理念,才能促使我们深入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策略,从而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课堂生成需要给学生合适的空间
课堂生成的空间包括教学目标达成的空间、教学内容呈现的空间、教学环节承接的空间、教学手段转换的空间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施的情况灵活地“释放”空间,给学生留有适合“生成”的空间,从而引领课堂“生成”的方向。
合适的空间还应包括给学生合适的时间。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一看到学生没有反映,就急匆匆自己上阵,在没有生成的情况下替学生操作、替学生思考、替学生回答,使数学学习成为灌输学习。实际上,学生没有回答,并不等于一无所知,只是没有明确该如何表达,或者在判断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而已。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就会陶醉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的生成材料就会丰满充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才能确保生成的质量。
(三)课堂生成是师生思维碰撞的延伸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充满活力的课堂应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碰撞、有机生成的课堂。北京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其中一个片断,感觉耳目一新。吴老师在讲完分数的产生及概念后,设计了一道判断题“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1/2”。结果学生的回答截然不同:
师:认为这道题正确的同学请到我的左边排好队。认为是错误的请到我的右边排好队。
于是全部学生走到台上,分成左右两队,但还是争论不休。
师:现在认为正确的队为正方,认为错误的队为反方。先请正方同学推选出两名代表,向反方说明自己的理由;然后再请反方同学推选两名代表向正方说明自己的理由。
正方派出两名学生,吴老师给他们一张圆纸片。一名学生从中间对折,撕开,拿出一片反问反方:我们把这张圆纸片分成两份,这其中的一份难道不占它的1/2吗?
反方同学沉不住气了,急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吴老师也给了反方两名代表一张圆纸片。反方学生把圆纸片撕成大小不等的两片,拿出一片,向正方学生示意:我们也把圆纸片分成两份,这一小片难道占整个圆纸片的1/2
吗?
两队僵持不下。当老师说。认为对方正确的同学,可以站到对方的队伍里去时。正方大多数同学站到了反方那边,但还有两名同学始终坚持自己的判断。于是老师问他俩:你们不服,还有何理由?
这两个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分法后说,这题是说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我们把圆纸片平均分成两份了,难道不占1/2吗?
但反方代表反问:你们是平均分成两份,可是题目并没有说是平均分呀!难道我们不是分成两片吗?你们说,这一小片难道占整个圆纸片的1/2吗?
师:看来是否是“平均分”确实很关键,能不能占1/2要看是否把圆片“平均分”了。刚才辩论中,反方抓住题目是否“平均分”这个关键点,一举攻破了正方的观点,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因此,老师要感谢你们。
吴老师在学生的意见发生分歧时,并没有简单地作出判决,指出谁对谁错,而是随机生成,创设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充分释放。这个过程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生成,使原本老师苦口婆心地强调却屡不见效的知识点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解决。
(四)课堂生成需要高超的调控艺术
设计得再完美的构想,如果没有实践的支撑,那也是“固化”的、一堆“死”的符号型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入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上海的潘小明在《质数和合数》一课的教学中生动地展示了教师的高超的调控能力。课上,当学生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去探究所用小正方形的个数与拼成的长方形种类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质数和合数”的特征时,学生几次试验后提出猜测:“如果给的小正方形个数越多,拼成的长方形的种数就越多”时,潘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间十分宝贵的情况下,一声不吭,保持沉默将近1分钟。这时,课堂上静得连根针掉下来都听得见,此时无声胜有声,同学们认真地思考,终于,学生间开始有点“骚动”,渐渐地,一些学生高举着手,抢着喊:“不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