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由学习者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立关联的过程。这种建构活动不仅仅是个人独立的行为过程,同时也具有社会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亦即必然包含对话、分享、反思、改进等互助生长过程。
数学是多年来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结晶,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一般包含猜测与想象、错误与尝试、证明与反驳、检验与改进等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下,我们提出共生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辅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针对学生学习的盲点与困惑,给予适宜的帮助、引领促进、催生,使课堂成为让学习深度发生、助师生共同生长的场所。
一、“共生课堂”的基本内涵
“共生课堂”是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提出的种课堂教学主张。它是由教师、学生、文本、环境与技术等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系统中各个因子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能各自实现个性化的发展。通过便利流畅的能量流动共同推动课堂学习的发展(其中学生、教师、文本最为关键),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共生境界。
二、“共生课堂”的基本特征
我们借助“乔哈里视窗”理论,对“共生课堂”各要素之间的关联作如下分析。
“共生课堂”的实质:让他知变自知,让自知变他知,开放“隐藏区”,缩小“盲区”,共同探索“未知区”,扩大“公开区”。
1. “生本共生”是“共生课堂”的基础
“生本共生”的实质是对自我认识的不断更新和深入研学,努力探索“未知区”,不断缩小“盲区”的过程。所以,“生本共生”是最能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过程。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的学习过程中,既有与文本(学习单、教材等资源)的自我对话、思维碰撞,又有自我检査、纠错、探究、总结、反思的过程。
2.“生生共生”是“共生课堂”的核心能否通过“生生共生”环节来充分呈现、展示、挖掘学生群体教育资源,是成功开展“共生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在这一环节,后进生心中的疑问可以得到解决,中等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或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学优生更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协调、答疑解惑、引领提升的关键作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任务和挑战,通过思考与分享的意识前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与观点,在交流和分享中每个学生都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甚至言之有理。
3.“师生共生”是拓展与升华
“师生共生”环节,教师直指学生自主学习后仍然不知道的问题、生生合作共生后依然存在的知识盲点,针对学生未知区域里的“盲区”及“未知区”进行精准点拨、拓展提升,是对前两个环节的补充、拓展与升华。教师给予学生真正渴望获得的学科知识与思想方法,帮助提炼和挖掘学科本质,助推学生零散知识形成系统化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自《共生课堂:让学习深度发生,助师生共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