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笔记2021.12(贺小藕)
目前,学校的数学组正在进行的学习群研究。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形式,学习群以“选择”为前提,以“活动”为关键,以“分享”为保障。学生因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聚集在一起,围绕项目、主题、任务,选择5 ~ 6个伙伴组建学习群,其本质就是建立学习共同体。
以下,以苏教版六上《认识正方体》的教学为例,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群活动的教学尝试与实践。
学习真正发生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参与探索、不断发现的过程,是一个交流分享、批判质疑,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以下就是学习群研究在组群后进行的具体操作过程:
1.制作正方体学习群。
选择用提供的材料做一个正方体的学习群,群组成员课前讨论并确定了如下活动流程:(1)说说这个正方体该怎么做;(2)尝试做一个正方体,从做中学;(3)验证做出的是一个正方体;(4)分享做正方体的过程。
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直观认识,现在是在这个基础上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制作,群组成员分头查阅各种资料:有的查书,有的找数学实验室的正方体模型。发现正方体要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接下来尝试做一个正方体,笔者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况:(1)有学生提出拼粘的方法,画6个正方形剪下粘起来,制作成一个正方体;(2)有学生提出画粘的方法,可以画连着的4个正方形剪下来作为正方体的身体,另外再剪2个正方形作为盖子(如图1)。这个地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提出求助,笔者在图2的研究基础上给予点拨,尝试把盖子也画在身体上,让学生尝试画剪粘(如图2 ~ 5),制成一个满意的正方体。
在这个画剪的过程中,有学生发现两个连着的盖子不一定要面对面,一上一下都可以,如图6所示:
全班学生经过头脑风暴,加上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发现了制作正方体的各种方法,终于制成了正方体。如何证明制作的就一定是正方体呢?学生根据查阅的正方体特征,用直尺测量的方式进行验证,发现正方体有大有小,但是每个正方体的12条棱都是一样长的,这个学习群的研究项目算初步完成。
2.画正方体学习群。
选择在纸上画正方体来研究的学习群,群组成员课前讨论并确定了如下活动流程:(1)拿一个正方体物体放在纸上沿着它的边描下来;(2)观察描下来的图形;(3)说说怎样可以在纸上画一个正方体,同时查阅资料,研究立体图形的画法;(4)尝试在纸上画一个正方体;(5)分享画正方体的过程。
3.找正方体物体学习群。
选择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体的学习群,群组成员课前讨论并确定了如下活动流程:(1)说说准备找什么样的物品;(2)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体,每人至少找5个物体;(3)观察、测量这些物体;(4)比较所找的正方体物体和数学上所指正方体的区别,从生活中的正方体物体抽象出数学中的正方体图形。
4.师生共同研究正方体学习群。
选择和笔者一起认识正方体的学习群,笔者按照苏教版教材,提供各种各样的正方体物体,让学生进行丰富的感知,抽象出数学上正方体图形,形成表象,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解正方体的特点:有6个面,12条棱,每个面都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每条棱都是一样长。完成相应的基础性练习,巩固新课知识。
全班46名学生通过“选择”项目主题组成一个个基础学习群,因为有共同的需要,有任务的驱动,展开了丰富的“群组活动”,通过活动这一环节,互相激励,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发现,共同努力达成项目目标,让每个组员都经历动手操作、成果分享、达成目标的过程,让每个组员都参与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形成成果,让学习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