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基于思维广场的数学学习群构建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智慧教育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挑战和应变(虞兰琴)
发布时间:2022-01-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虞兰琴

智慧教育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挑战和应变

【摘要】本文通过对部分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针对智慧课堂面临的信息选择、归纳和整合的困难,思维的浅表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等问题提出了如下应变措施:信息资源的选取应紧扣学习目标.信息技术的使用应为学习情境服务,信息技术使用应有助于思维可视化,信息技术应立足为课堂创新服务。

【关键词】智慧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

提到智慧教育,则必须谈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源起于20 世纪 90 年代,目的在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领域,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信息化旨在解决教育教学的瓶颈问题,通过利用虚拟仿真、“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用新思路和新方法实施新的教育体系。

智慧教育应基于教育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物质基础的信息化,更关注人的发展。祝智庭认为智慧教育强调的是智能化技术支持下的智能化环境。为了培养具备正确导向的价值观、有能力会思考的人,利用智能化环境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灵活性,以实现智能化环境和人才的相得益彰。陈琳同样强调了智慧教育时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智慧化教学、智慧化学习、智慧化评价、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来架构,最终实现学生高阶思维的养成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二、智慧教育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的现实状态

为把握真实情况,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信息意识、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信息技术运用、和信息技术教学的困难四个维度对部分小学教师调查,问卷共发放 320 份,回收了 314 份,其中305 份为有效问卷,问卷样本情况如下。

项目

选项及比例

年龄

29 岁以下

30-39 岁

40-49岁

50 岁以上

13.33%

43.81%

37.14%

5.71%

性别

14.29%

85.71%

学历

中师

大专

本科

硕士及以上

0

27.62%

68.57%

3.81%

教龄

1-5 年

6-10 年

11-15 年

15 年以上

12.38%

14.29%

18.1%

55.24%

1:调查样本情况

三、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教师信息意识强,善于搜集和利用信息

问卷数据统计结果显示,57.14%的小学教师备课资源主要来源于教辅资料,39.05%的教师主要从互联网获取备课资源,对信息资源的选择不仅限于书本,更多的教师开始摄取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46.67%的小学教师会经常给学生展示课外的资料,100% 的教师会或多或少展示课外资料。由以上数据可知,小学教师的信息意识即对信息敏感捕捉较好,并能积极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2.教师具备基本信息技术能力,但创新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方面,94.29%的教师会做 PPT幻灯片,会做信息化教案和录制微课的人数都接近半数,另外分别还有 9.52% 和 10.48% 的教师会做 flash 动画和希沃课件。经常使用信息技术上课的教师占比 53.33%。不过 96.19%的小学教师仍主要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使用主要只用在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和重难点内容的突破。

3.教师认同信息技术的价值,期待自身能力的提升

综合考量小学教师对课堂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认识,对于运用信息技术传授知识的效果,认为很好和较好的比重分别是 55.24% 和 40%学生参与程度很积极和较积极的比重分别为 55.24% 和 42.86%师生互动交流情况认为很多和较多的比重分占40.95% 和 40%。可见,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是认可的,但教师对自身实际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也有着较高的期望。77.14% 的教师需要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57.14%的教师需要优秀课例的讲解。可见,小学教师依然迫切需要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实际指导。

四、智慧教育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挑战

1.教师困于信息的选择、归纳和整合

教师丰富课堂教学资源的意识和行动都已不断增强,但浩如烟海的资源、碎片化信息如何有效选择、归纳和整合,发挥大数据的价值,仍需要理论支持和实践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迎来了教学资源共享化时代的到来,MOOC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学习微视频,各种学习平台和学习终端技术的不断开发,在信息资源铺天盖地袭来的同时,既为数学课堂扩充视野和拓展知识面,带来了机遇也为选择最优资源带来了困难。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信息资源里,如何进行信息筛选,因此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整合显得尤为重要。

2.学生思维流于浅表化

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视频、图片、音频和微课等,能多角度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和触觉,貌似构建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而实际上小学生自制力差,正处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的高频变化表面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却不能利用他们思维的深入,难以形成知识的自我见解和认识的判断力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难以深度融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为师生创设有效的环境,在资源和学习工具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最终变革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那么如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呢?这还亟需探索有效的融合路径。

五、智慧教育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应变

1.信息资源的选取应紧扣学习目标

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看,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文化基础形成和发展服务在选取信息资源时,教师不能迷失在花哨的信息资源里,而应该以学习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克服盲目性真正找到适合学生兴趣爱好、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信息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学习目标为导向来评测信息资源的有效性。而学习目标既有知识能力,还有过程、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以小学数学为例,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教学由只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转向也关注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只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转向更重视对过程的探究。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现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室”,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探索,来研究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接受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数学知识,即像“科学”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 

例如,在“圆的对称性”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社火中的摩天轮,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对摩天轮转动的视频进行观看,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感受圆的旋转。在围绕圆心旋转任意角之后,与其自身重合,借助圆的旋转,帮助学生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透明纸张上画出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并且画出两个圆的圆心角,将两张纸片重贴,让圆心重合,将圆心固定,将其中一个圆旋转,使得圆心角一边重合。通过画图强化情境,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得出“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的结论。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反思活动:在相同或者相等的圆中,如果圆心角对应的弧相等,那么对应的弦相等吗?这两个圆心角相等吗?为什么?所对的弦呢?进一步发散他们的思维。摩天轮转动视频资源的选取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紧扣住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

2.信息技术的使用应为学习情境服务

智慧教育以培养有智慧的人为目标,作为教师不能忘记教育的本真,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信息技术中由繁化简,创设生活化的场景,在教学中回归生活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二年级下册实践活动课测定方向》为例,这是和生活中的方向有关的内容。生活中最常见的导航软件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可以与课堂教学活动贴合,创设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境。从学校为当前位置出发,在导航软件的指引下真实的操练与指路相关的对话,由此信息技术使书本知识与生活与学生紧密联系,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能真正的运用知识,提升能力。

3.信息技术使用应有助于思维可视化

知识传播不再是教师通过教材作为中介的单点对多点的传播,而是群体之间多点对多点的互动,改进和建构。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以思维可视化的方式,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在情境中交互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浅至深,以此促进智慧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思维的深度思考。思维可视化是指为了帮助学生对复杂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利用合适的图式把思考的方式和路径细化呈现,由此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互通。小学阶段最适合的思维可视化的工具便是思维导图,以思维导图勾勒数学知识结构,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和分析本课重点以思维导图师生讨论扩充思路,能鼓励学生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形成自我见解,由此克服思维的碎片化和浅表化

4.信息技术应立足为课堂创新服务

祝智庭教授提出,智慧教育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学习智慧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创建智慧型的学习时空环境。在智慧教育的技术框架下,教室可以不再受时间空间,物理空间的限制,突破传统的资源范围,呈现开发化、智能化网络化。教师作为智慧教育实践的主体,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努力发挥创新思维,使学习活动变得灵动和充满惊喜。以三下实践活动课《上学时间》为例,这是以了解孩子上学时间,在实践中体验和掌握时间的一课,教师可以选取班级几位孩子录制他们早晨的行动轨迹,让他们在视频中简单阐述自己早上的某个时间在某个地点做什么事情等,从而唤起其他孩子的讲述欲望,联系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时间方面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祎,钟绍春,周拓,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智慧教学模型研究 [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

[2]陈琳,智慧教育创新实践的价值研究 [J].中国电化教育,2015(04)

[3]李莎,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 [J]中国教师,2019(07)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