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笔记2022.03
--------个性化的教学
湟里中心小学 虞兰琴
以往我们的教学是根据书本上的内容,以本为本,严格按照书本的安排来教学,教学设计也是照搬教学参考书和备课手册,年年如此,千篇一律,教师教的没有个性,学生学的没有兴趣,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自从加入了建构学习群课题组以后,我们开始学会尝试着找到教材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大胆的重组教材,让教材更适合学生,让教学设计更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1.重组教材,个性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乘法口诀的时候,书本是按照“小九九”的顺序安排的,也就是1的乘法口诀有1句: "一得一”,2的乘法口诀有2句:"一二得二,二二得四”,3的乘法口诀有3句…….我们认为这样的设计有他的不合理之处,学生越往后学习,记忆的口诀数量就越多、口诀也越难,如9的乘法口决有9句,又难又长。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重组了教材,把乘活口诀按照“大九九”的顺序安排,重组了以后我们在教学的时候真的发现了它的好处,1的乘法口诀有9句,但是是最简单的,最容易的记忆的,越学到大的数字口诀的数量就越少,如9的乘法口诀只有1句:“九九八十一”,学生越学记忆的就越少,这样设计很方便学生记忆,学生学习的很轻松!
2.创新设计,个性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认识除法》的第三课时,我们按照华师大的老师的要求,在重组教材的基础上又重新对教案进行设计。在设计之前,我认真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平均分从其分的过程来看,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先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也就是教材上的平均分第一课时),二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分(教材上平均分的第二课时)基于对建构群的学习领悟,我们重组了教材。把平均分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组合成一个课时,本节课就从一节新授课变成了一节复习课,本节课是帮助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熟练把平均分的的两种分法加以整合,进一步的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按几个一份的要求分,也可以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分的过程虽然有差别,但是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整体上加深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动手,多交流,多汇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后发现、和同桌交流、向老师汇报几个环节,真正的把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掌握,融合,从而最终实现“有序分”。对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能力是很好的培养!
3. 撰写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记录生活,感悟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多读,多写数学日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的发展也很有好处。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师多动脑,多用心,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摘自:金成梁.《小学数学课程与与教学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