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笔记2022.03
——个性化学习,最好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具有统一性。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立足教材,又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展示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统一性中体现个性。因为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生活经验等差异,学习统一内容过程必然带有浓重的个性化倾向,认识方式往往打上个性的烙印。而个性的思维方式又总是在一定教学情境之中发生的。教师要善于提供合适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探索中展示思维。
教学中,要注意激活教材,每个问题的提出,每个环节的安排,都要精心设计,注意留有合适的空间让学生展示思维,要防止把知识嚼得过细,“喂”给学生的现象,这不利于培养个性化思维。如第六册“面积单位”教学时,教师出示下面形状的两张纸给学生比较大小。
这个问题,两种不同的教学,就有不同的效果。
片断一:
师:这是一张长方形和一张正方形,能用重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好比较吗?
生:不好比较。
师:为什么?
生:因为边的长短各不一样。
师:如果把它们划分成同样大小的方格就容易比较了。
然后教师出示同样大小的方格,让学生数方格进行比较。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没有为学生提供应有的探究时空,很难看出各种学生的个性思维。
片断二:
师:猜猜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生1:长方形大。
生2:正方形大。
生3:一样大。
师:究竟哪一个大呢?想想看,怎样进行比较呢?
生1:先重叠,不重叠的部分剪下再比较,这样一直比下去。
生2:用粘贴纸去贴,哪一个图个数多,它的面积就大。
生3:用尺子在上面画方格,谁的格子多,面积就大。
……
师:按照刚才的方法,那你们就动手做一做,比一比。
这种猜想,有很大的思维空间,能让各种思维充分展示,然后再进行操作、验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在猜想、尝试、争议、交流中解决问题,有效地拓展个性的空间,唤发各自思维个性光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当前的数学课程,教师总是过多地占有课堂的控制权、支配权,学生较多的是被动接受、被动适应。这样,主体得不到尊重,学生的学习必然是循规蹈矩,照猫画虎,无法表现自我。教师要转变角色,必须明白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只是领路人。教师不要处处以先知的角色来传播知识,而要注意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充分尊重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学生人人敢想、敢说、敢问、敢辩,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到心中有学生,灵活应对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捕捉生成资源,创设机会,让学生表现自我。
摘自《小学数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