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笔记2022.4
——思维广场 让跨学科融合式教学渐成常态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闻一梅
2012年,上海市市西中学提出突破传统教室,以教学空间重构,迫使教与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为此,学校首创思维广场,逐渐建构了“目标引领—自主研习—合作研讨—思辩提升”的教学流程,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这项实践,荣获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评选一等奖。
2019年,国家要求普通高中转变育人方式,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整合不同课程的育人功能,统整不同学科的内容与方法,实施多学科融合的跨学科教学,形成课堂教学这一全面育人主渠道的合力,为学生基于多角度观察、多维度探究、多学科综合的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些高阶思维培育创造条件,成为当前普通高中转变育人模式的时代命题。
对于市西中学而言,我们认识到深化思维广场的项目实践,探索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的跨学科融合式教学,也许可以成为转变学校育人模式、实现五育并举综合育人的途径之一。于是,一方面我们总结、反思在思维广场8年实践中开展的诸如“一带一路”跨学科教学的前期探索,另一方面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新教材。2020年暑期,学校组织语政史地教师共同探讨:如何根据“双新”要求,深化思维广场实践与研究?大家逐渐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思维广场中分学科设计任务单并实施教学的方式,全面探索4门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式教学。经过广泛研讨,并从9月份开始跨学科融合式教学的探索,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如下共识:
着力跨学科的教学设计:语文、政治、历史、地理4门学科,每门学科在必修课中每周安排一节课(试点阶段每个年级每月一次,其他时间按思维广场原方式实施),选择4个班级,4节课连排,以一门学科的某个模块内容为主导,确定教学的总目标和学科分目标,统一编制学习任务单,明确学生学习内容和任务,学生既可以自主研习,也可以参加教师安排的主题研讨,还可以发起主题讨论,邀请同学一起研讨。
基于融合式的学习体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4门学科围绕同一内容模块,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与视角剖析相应问题,为学生从不同维度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及分析、解决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需求、学习过程、知识结构、思维发展和情理多元的全面融合,引导学生在融合式的学习体验中,实现能力培养、素养提升和思维培育。
超越知识点的学习评价:跨学科融合式教学实践中,对于学习的评价,要超越对知识和技能目标达成的过度关注,而要更多聚焦于学生能力、素养和思维的培育。学生通过语政史地4门学科连续4节课的学习之后,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估学生习得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技能?而是应该重点评价在这4节课中,学生生成了哪些创新性问题?突破了哪些固化性思维?创生了什么独特性观点?
立足共同体的教师研修:跨学科融合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挑战,不仅需要本学科专业知识与能力,还要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素养,这就需要立足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加强教师的集体研修。我们在项目实践中,建立了分学科教师、年级全学科教师和跨年级全体教师三个层面的研修制度,并采用分合结合的研修方式,完成一次跨学科融合式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全体教师研讨确定内容范围与主题选择;学科教师研制总目标与分目标,初拟“讨论主题”;年级全学科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研讨学科“讨论主题”;学科教师修改完善“讨论主题”,准备学习资源包;全体教师汇总学习资源,统整学生学习任务单。在一批教育专家的全程指导下,市西中学40多名教师通过5个月的集体研修,语文、政治、历史、地理4门必修课程的跨学科融合式教学已经正式落地。正如周彬教授所说:“跨学科教学的价值已为大家熟知和认同,但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还主要局限于选修课程或项目活动类课程中,今天市西中学在主干学科中展开跨学科融合式教学探索,在必修课程中如此扎扎实实地全面推进,还是我所见到的实践案例中的首行者或者先行者。市西中学长期以来在课程教学方面的创新实践,特别是8年来通过思维广场的教学探索,以及由此培育起来的教师团队,才使得跨学科融合式教学的实践成为可能,才能使之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期待:这一艰难的探索能够渐入佳境,成为学校开展“双新”实验之后的一种教学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