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
要想有效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在教学期间需要先以感情为基础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沟通氛围,毕竟只有师生保持融洽的关系,才能展开共同学习。传统数学教学课堂上,小学生对于教师都具有畏惧心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不对等,所以无法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而要想转变这一局面,教师则需要改变之前以师为尊的看法,在教学课堂之上尊重、关注学生,多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与交流,同时积极为学生营造出和谐且友好的教学氛围。若学生出现错误的话,切忌过于严格,毕竟小学生年龄过小,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师产生认同感与亲近感,从而有效产生情感共鸣,为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奠定良好基础。
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事物,讨论这些图形具有怎样的特点。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再如,在教学“除法”时,联系生活教学:购买9个苹果,家中共有6人,如何分才是公平的?有学生认为用除法得出结果;有学生认为给爷爷奶奶分2个;有学生认为给弟弟或妹妹分2个。这样的数学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他们会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从而让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发生。
(二)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要想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在教学期间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以此来有效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思考中获得知识,而教师则加强对学生合作情况的观察,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就能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得以构建。
例如,在讲解有关位置、方向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根据实际操作来交流和探讨与知识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在探讨校园中建筑的位置以及方向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安排各个小组之间的成员来扮演校园内的建筑,以站位的形式体现出不同建筑的位置。如:学校的食堂、教学楼、学生宿舍以及图书馆等主要的建筑,让学生能够通过这种小组站位的方式感受到学校建筑的位置与方向之间的关系。随后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适当的交换彼此的位置,让学生根据位置的变化重新认识建筑物之间的方位关系,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本节课的知识内容。除此以外,在交换位置的过程中,各个小组之间可以展开讨论,在脑海中加深印象。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以此达到理想中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三)尽可能提高课堂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要想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教师还需要在教学期间尽可能提高数学课堂趣味性,这也能进一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师生学习共同体就是指学生与教师需要一同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所以只有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保证学生真正能够参与到其中,从而才能有效发挥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价值。为此,教师在此期间一定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来提升课堂趣味性,以此来有效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例如,教师在进行“加减法”教学期间,即可应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为学生引入加减法的内容:“小白兔即将过生日,预计一共有10个朋友会来,所以小白兔妈妈准备了10份胡萝卜套餐,可是最后却只来了7个,因为另外3个临时有事无法赶到,而在生日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又来了两个朋友,小白兔生日聚会一共有几个人?最后剩下的套餐有几份?”这样学生就能在趣味故事中自主思考与分析,从而有效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室中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可以帮助确保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独立学习和探索能力,有效的互动课堂真正地相互启发、互补和学习,最终有效提高了基础数学教育的质量,实现师生之间相互改善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