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育长期以来主要是单面的,师生关系不平等,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进一步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育的效果显然是不够的。为了有效地纠正这种情况,本文将研究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师生学习共同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因为大多是教师单向灌输,所以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较为匮乏,学生的主要任务都是以听课、记笔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等为主,整个教学课堂实施的是单边互动,所以学生思维与智慧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刺激和发展,数学课堂也大多是局限于知识层面的灌输之上。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师改变这一现象、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而为了落实这一项工作,笔者也提出一些策略。
由于传统的教学的观念的影响,以及新型教学方式的实践经验不足等影响,在目前的课堂中,仍处于学生们被动地接收教师所传输的知识的学习环境。再者,教师的课程安排任务重,时间紧张以及教学目标高等影响下,侧重于在有效时间内向学生们传输更多的知识,而减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的时间。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在短期内让学生们学习和吸纳更多的数学知识,但是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们消极的态度以及学习压力的加大。小学生的思维、行为意识还处在发育阶段,他们的性格天真浪漫,如此沉闷的教学方式能大大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依赖性,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往往会害怕主动和教师进行交流,更是造成学生们内心自闭敏感等问题。再者,在当前课堂中还出现了教师的提问方式仅仅是“会不会”“对不对”等简单的方式。学生们只是应付教师进行回答,而不进行深入思考,久而久之,教师只注重于表面形式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未深层次理解互动,大大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对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不良影响,更无法发展他们的思维。所以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注重这些传统教学观念的改变,要以真正科学生动的方式和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互动,由此实现课堂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