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广场是一个整合了图书馆、网络阅览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学习空间,在这个学习空间里,既提供了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也可以自由分割,提供8-10人的分享研讨室。在这样的空间中,教师整班制上课的传统授课模式被打破,原先封闭单一的课堂教学变成了自主多元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更加凸显了学生个体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小组团队合作分享的意识。学生在思维广场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了自主选择、自我负责、团队合作的能力与品质,将成为今后人生发展的内驱力,会为未来的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维广场课程实施特点
1.多学科间组合联动。多门学科组合进入思维广场,追求教学内容的融合、跨界。思维广场的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中一位教师面对一个班级的形式。在这里,教师组合授课成为常态。多学科教师通过不同课程的组合让学生可以领略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知晓不同学科的知识,教师也可以了解更多同学的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深度。每次讨论交流,面对的可能都是不同性格、不同表达习惯的学习伙伴,要学会倾听、理解、包容,这也是思维广场的学习内容之一。
2.教学内容选择多样。
思维广场教学内容的选择,力求设计出有讨论价值的、适切的教学内容和话题。教师结合教材单元组合,进行课外拓展,形成讨论话题;结合图书阅读,进行阅读交流、分析人物、讨论主题、赏析文本;针对社会热点、时事新闻,设计相关的讨论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学内容是丰富而鲜活的,解决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却未曾深入思考的问题。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学习中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在心理上产生很强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进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最终选择自己研究学习的方向,进行深度学习。
3.课堂学习民主开放。
思维广场中的学习过程注重讨论交流,学生在课前得到教学内容的相关材料与任务,在讨论前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讨论会主持人、观点表达者、成果展示者、观察者、质疑者、辩驳者、讨论记录者、会后讨论整理者。不同学生准备的内容各不相同,为话题的多元提供了保证;不同的角色之间分工不同、视野不同,也为话题的丰富提供了可能。课堂讨论气氛热烈,师生之间畅所欲言,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表现。
4.过程评价动态及时。
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到的即时评价不仅来自于教师,更来自于同学。在以讨论分享为主的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的互动频率远高于一般课堂,学习伙伴之间的互相认同、质疑、修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常态。这样的评价方式,突破了传统课堂只有教师一人能为学生评价的局限,每一位参与者同时也是评价者,能真正起到及时沟通、及时改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