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 11~12 页例6 和“想想做做”第 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连乘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两步连乘实际问题数量之间的联系,学会解答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有条理地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应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思考、相互交流,培养交流、倾听的意识;体会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连乘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两步连乘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我们常州有一个专门售卖运动用品的商店,大家知道在哪里吗?今天,让我们和小明一起去迪卡侬看一看,来到球类区,小明想考考大家,你能根据下面的条件提出问题吗?
排球每个35元,买2个,( )?
有5筒羽毛球,每个3元,( )?
第二个为什么不可以提出问题?
2.引人新课
谈话:根据有联系的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从条件想起的思路。今天就按这样的思路,解决新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例题
1. 了解题意。
出示例6,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和条件、问题。
提问:来到乒乓球柜台,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我们先来把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理一理。(板书:理清题意)
板书条件: 有6袋乒乓球
每袋5个
每个2元
2.分析问题。
引导:那么根据这些条件,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和你的同桌
找一找:仔细观察,找出有联系的条件。
想一想: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说一说:同桌交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
交流:找有联系的条件是怎样想的?
大家听明白了吗?谁也是这样想的?你能把他的想法再说一说吗?
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结合交流,连线板书合成,用不同颜色标注两种方法。
提问:左边的想法是根据哪两个条件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6袋要多少元?右边的想法呢?
你听明白他的想法了吗?你也能说一说吗?
有6袋乒乓球和每个2元有直接联系吗?没有直接联系的条件能不能求出一个新条件?(说明没有联系的条件不能求出新的条件)
引导:你发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策略?有几种不同的解答思路?
选择一种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指出: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边想一边说的过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其实也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3.解决问题。
(1)引导:通过分析数量关系,现在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答了吗?
那你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独立解答在课本上,等会交流你的方法。(板演)
交流:你能说说每一步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什么。根据右边有思路呢?
这里两种解法都用几步计算解答的?解答时两步用的都是什么算法?
说明:这里的不同解答方法都是用两步计算解答的,而且每一步都是用的乘法。这样的问题就是两步连乘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像这样的两步连乘实际问题关键都是要找出有联系的条件,确定第一步先求什么。
(2)引导:这里两种方法不同,但结果应该是相同的。你想一想,当你用一种方法解答后,可以怎样检验结果?
说明:一个实际问题如果有不同解答方法,当你用一种方法解答后,可以用第二种方法计算检验,看两次结果是不是相同。
4.回顾反思。
引导: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个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你有什么体会?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巡视)
指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大家有许多的体会。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应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找有联系的条件看能算出什么新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些实际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要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就能发现不同的解答思路;同时,有不同解答方法的实际问题,可以用一种解答方法检验另一种方法解答对不对,这就是用另解法检验。
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的过程,这也是解决问题策略学习的思考过程。
三、巩固提升
1.做“想想做做”第 1题。
引导:在这两道题里,你能分别找到哪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可以算出什么,怎样算?自己先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第(1)题哪两个条件能有联系,可以求什么?怎样算?
提问:还能怎样找有联系的条件求什么?怎样算?
能说说第(2)题怎样找的吗?
提问:还能怎样找有联系的条件求什么?怎样算?
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算什么,找有联系的条件想能求什么。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果园丰收啦!小动物们正在劳动呢,请你帮忙看看,小动物们一共运走多少千克?学生读题,指名说说条件和问题。
先想一想你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解答方法的分别板演。
交流:第一种方法是怎样想的?说说每一步是根据什么求出的哪个结果。
第二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说明:按照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找有联系的条件,就能发现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
3.做“想想做做”第 4题。
独立读题,找出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完成在作业纸上。
提问:根据有联系的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指名交流)
还可以怎样想?(指名交流)
4. 做“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读题,同桌互相说说找到哪些条件?
10箱葡萄
6辆卡车
共运3次
老师为大家都准备了三张小卡片,请你把找到的条件分别写在上面,想一想小卡片怎样组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请大家把不同的组合表示出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可以怎样想,找找有哪些不同的解题方法?
说明:这里有三种不同的解答方法。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每种方法都可以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四、总结交流
1.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的连乘实际问题,主要是用什么策略解决的?
你在学习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可以和大家分享?
还有什么问题要帮助吗?
2.完成想想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