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奠基阶段,在此阶段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对后期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学习具有重大的影响。学习场域是一种能够科学合理化并且使学生个性化学习更易操作的显在场域。
学习场域主要基于社会学中“场域”概念,并由此分化总结出的一种新型的场域概念。学习场域分为显在场域和潜在场域两种,显在场域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呈现出更加科学合理、易操作的特点;而潜在场域则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与学材之间的场域。显在和潜在场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实现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场域创新,一方面要实现显在和潜在场域的共同创新,另一方面还要实现动力系统的创新,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发的学习行为。
一、学习环境的个性化学习场域创新
显在场域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学习“1+3”室,1室指的是由普通教师改造而成的多媒体设备陈列室,3室指的是实物操作室、模拟探究室和“E”学习体验室。实物操作室主要是按照小学的具体年级配备的教学工具和实践操作平台;模拟研究室是配备的以教学电脑为主的多媒体教学设备;“E”学习体验室主要配备平板电脑和VR等虚拟现实装备,还有数学教学资源库,并且还配有能够使学生参加模拟活动和现场体验的具有交互学习功能的触摸屏。
二、潜在场域的创新潜在场域的创新着重点在于“四个走向”,其一,理性生活的走向,拓展学生的情感学习空间,创设出理性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来自理智方面的满足感;其二,问题生活的走向,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提问的习惯;其三,实践生活的走向,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实践,让数学知识切近生活现实,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感;其四,个性生活的走向,学校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为学生创造出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条件,让学生得以在数学的个性化学习中保持最佳状态。
三、动力系统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顺利开展个性化学习,在于其动力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良好。根据勒温场的动力理论分析总结,数学个性化学习动力系统主要由学生、教师以及学习场域三大动力组成。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依靠子系统各自的矛盾运动生成的动力,同时还源于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统一运动生成的合力。实现动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要以生成机制作保障,而生成机制是在学生已有的平衡认知基础上,处于在特定的学习场域中出现失衡,然后又消解失衡达到平衡的这样一个平衡动态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