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湟里中心小学 吴倩茹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4~35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认识综合算式,;认识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了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混合运算的得数;能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学生能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过程中体会混合运算的相应顺序,能联系计算过程归纳、概括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增强归纳、概括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3.学生能感受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学习新的收获,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认真计算和按规格认真书写,以及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乘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我们之前学习了很多计算,考考大家,你能说说以下这些计算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50-3+9 54+7-40
20×6÷4 40÷4×7
提问:这些算式都是混合运算。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追问:是不是所有的混合运算都按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板书课题)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为了搞清这些问题,我们走进生活看一看。
二、学习例题
1.教学乘法和加法混合运算。
(1)分析解答,出示例1情景图。
提问:商店里有一些学习用品,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同学观察的真仔细,小军买了一些学习用品,他要解决什么问题?
提问:你能根据条件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先理一理数量关系,再尝试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巡视)
学生资源:5×3=15(元)
20+15=35(元)
提问:这是谁做的?请你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大家同意吗?
追问:你认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要用3本笔记本的钱加上1个书包的钱。(出示数量关系)其中3本笔记本的钱,这个条件还不知道(板书:?)所以要先算出 3本笔记本的钱,再计算一共用去的钱。
指出:像这样列了两个算式,并分别计算,这就是分步算式(板书:分步算式)。用分步算式计算的同学举手,有这么多同学列了分步算式。
(2)列综合算式计算。
学生资源:5×3+20=55(元)
引导:还有同学列出了这样一道算式,像这样做的同学举个手。
提问:这个算式也能把刚才的分步算式的道理讲清楚吗?
指出:是的,根据刚才的数量关系,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列成一个算式。3本笔记本的钱不知道,我们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擦去?板书5×3),再加一个书包的钱20元,像这样的算式就是综合算式(板书:综合算式)。这个算式是这样读的:5×3+20,个别读,大家一起读。
提问:在计算过程中,同学们是先计算的什么?(结合板书横等式)
指出: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但是数学上,综合算式还有另一种表达方式,也能帮助我们清楚的看到每一步计算的道理。
计算时,根据数量关系,先算3本笔记本的钱,先算的部分可以用横线表示出来,=15+20,我们把它写在下面一行,注意等号要写在算式前面一些(移),这和我们之前是不一样的。再计算一共的钱15+20=35(移),得数写在这里,上面的式子后面还要写结果吗?一道算式我们只要写一个结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递等式,最后我们写上单位名称。
提问:你能也用递等式算出结果吗?自己算一算。
学生资源:20+5×3
引导:还有同学是这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他也能把刚才的道理讲清楚吗?
提问: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你用递等式做一做。
生1:20+5×3 生2:20+5×3 生3: 20+5×3 生4:20+5×3
=20+15 =25×3 =15 =15+20
=35 =75 =35 =35
提问:他们都是这样算的,你更同意哪一种?能说说理由吗?
追问:为什么第2个是错的呢?
指出:根据数量关系,要先算3本笔记本的钱,先算乘法。
提问:这两个为什么是错的呢?
指出:是的,20第一步没有参与计算,但是要把它表示出来(板书订正)。像这样遇到同样是先乘再加的情况,20没有用,我们要把他先记录下来,=20,再把先算的算出结果(板书)。你会计算了吗?边写边说,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收获?
指出:是的,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而在用递等式计算时,不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2.教学乘法和减法混合运算。
提问:小晴也去购物了,她要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你能像刚才那样,找出已知条件,理清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吗?列好的同学可以读一读,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列出了怎样的算式?为什么要把50-放在前面?
说明:是的,要求找回的钱,要用付出的钱减去2盒水彩笔的钱=应找回的钱(板书数量关系)。
提问:根据这个数量关系,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并独立解答吗?
生1:50-15×2 生2:50-15×2 生3:50-15×2
=50-30 =30 =30-50
=20 =20 =20
交流:黑板上有三位同学的计算过程,比较一下,他们做的都对吗?为什么?
提问:第二个、第三个为什么错误?这个算式有乘有减,应该先算什么?
说明:根据数量关系,应该先算乘法。
追问:50-没有轮到计算,怎么办呢?(移下来写在原来的位置)
指出:是的,根据运算顺序,第一步算15×2,我们划横线表示出来,50-还没轮到计算,把他移下来写在对应的位置(板书),在下一步计算过程中,再算50-30=20。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和答句,错误的同学自行订正,我们一起读一读。
3.归纳运算顺序。
引导:观察黑板上两道综合算式,有哪些我们学过的运算方法?
说明:我们刚才计算的是乘法和加法、乘法和减法的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标题,补充完整)。
追问: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过程,你发现计算过程的共同点是什么?
指出:我们从上面的计算中发现,在乘法和加法、乘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算式中,都是先算的乘法。实际上,数学就是这样规定的,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应该先算——乘法(板书)。
三、巩固提升
1. 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带着这样的方法,一起来解决下面三题。
要求:请同学们先读一读算式,再把要先算的一步画线表示出来。
交流:这里每道题各要先算哪一步,和大家说一说。(指名交流)
追问:你认为,在乘法和加法、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里,先算什么?
说明:在乘法和加法、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引导:现在,你能自己算一算了吗?让学生独立计算。
谈话: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做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交流:你觉得他算的对吗?你能说说错在哪里吗?
追问: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强调:在计算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时,首先要注意不管乘法在算式的前面还是后面一步,都要先算乘法;其次要注意轮不到计算的一步,在递等式里要在原来的位置照抄下来,不能写错位置或漏写。
2. 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综合算式,你能帮黑板上的算式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讨论:想一想,你按什么标准分类?
看一看,每个算式是按什么顺序运算的?
提问: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追问:你能说说先算什么吗?
说明:虽然数字相同,但运算符号不同,顺序也不一定相同。
提问:另一位同学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小结:是的,我们以前学习的只有加减、只有乘除两步计算按从左往右运算,而今天学习的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4.游戏:我问你答
接下来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个游戏,你能马上算出算式的得数吗?
7+8
7+8+8
7+8+8+8+8+8
提问:你算的最快,你是怎么算的?
指出:是的,可以直接把连加算式转化成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我们还可以用点子图来帮助理解。
提问:从图中你找到5×8了吗(框)?再加7。
看着这幅点子图,你还能想到不同的算式吗?和同桌交流一下。
指出:看,原来7+8+8+8+8+8这么长的一个算式,我们转化成了这样的两步计算的算式,可以看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比加减法更高级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在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的数学道理。
四、总结交流
1.回顾反思。
(1)回顾总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又有哪些收获呢?和同桌交流一下。
指出: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从研究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开始,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学会列出综合算式,并用递等式进行计算,对运算规则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2)引导:回忆一下,像这样的算式我们以前是不是遇到过?其实在二年级时,我们就遇到过这样的混合运算(乘加乘减),3×4+1、4×4-3,当时我们也是先算乘法,不过是直接写出得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更明白了先算乘法的道理,
还学会用递等式进行计算。接下来,我们还会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四年级还会学习更难的三步混合运算……是的,在混合运算的王国中还有很多知识等待我们探索。
2.完成作业。完成“想想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