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笔记2023.09(周琛彦)
数学单元学习群突出知识性关联的主线,指向学生内在思维方式发展的线索。
单元学习群的建构需在数学学科知识内在结构与学生认知方式中找到融合点,具体来讲,首先,数学学习需要融合在数学单元学习群的逻辑起点上,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更清楚自己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怎样的过程去展开学习的。其次,数学学习群的建构需要融合在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起点上,让学生产生数学探究的兴趣、欲望,激发起学生建立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关联。第三,融合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数学单元群之间的思维起点上,在已有知识领域基础上进一步迁移、类化,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宽知识面、习得方法链……以此循环往复、递进上升、自我优化,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更加稳固、完善、合理的认知结构。总之,通过数学单元学习群的建构,形成学习的长程设计、方法与能力的模块融合,最终形成学生稳定的认知结构。
学生的学习并非是孤立封闭的,需要走向学习群落。数学单元学习群的建构是师生共同经历、创造的学习过程,因此,单元学习群是一种组织样态,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学习系统。一是动态生成单元学习群组织。单元学习群随着任务的开启组建而成,随着任务的完成而自然解体。单元学习群的任务因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单元主题的选择、大任务的确定和问题解决路径的优化而呈现出多元性、可能性与不确定,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二是不断厘定单元学习群方式。单元学习群因为核心知识的不同组成会有所不同,但是万变中有着不变的规律,那就是教学中始终结合数学即模型这一本质属性,经历“发现共同特征一建立模型(建立问题解决的方法模型、结构模型等)一拓展模型(延展到其他同类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群与群之间可以联合、重构、生成或变换成新的学习群。三是自主建构单元学习群模块。数学单元学习群不是随意的拼盘,而是根据数学学科内在的规律,结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建构起一个或一组数学单元学习群,其单元结构有其内定性和科学性。数学单元学习群设计的逻辑起点关照了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针对问题展开研究,创生“群”的自主建构,通过大任务设计、主题式讨论,感受到数学探究的意义与价值,这样的过程会拓展到相似模块的研究中。将真实的生活问题通过数学化抽象成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探究不断在抽象、推理、建立模型中螺旋发展,以真情境创设、多领域融合、导引式学习、思维导图引领等开启学生学习的单元主题,实现学习要素的全开放。数学单元学习群的实践探索,通过数学单元结构的重组、建构与实践,指向学生的“真实性学力”,让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得以涵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