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基于思维广场的数学学习群构建的实践研究>>总结反思>>文章内容
每月研究小结2023.09(吴倩茹)
发布时间:2023-09-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倩茹

1.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引导驱动

在新课改和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从“知识灌输型”向“应用拓展型”转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上,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以及创设情境等措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进而实现高效课堂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各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切实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为将来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创新教学形式,课堂上起到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分析、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具备更多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有充足的空间去展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讲解,这样能够促进学生解题思路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对小学数学的计算、思维方式产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才能够进一步深化知识点,并且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任务驱动学习方法着重对学习环境的创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把教学任务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联系起来,并鼓励学生有效进行知识的迁移。例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课程时,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师的正面指导,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主动地投入课堂中,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也有利于未来的成长和进步。比如,教师可以创设“小小超市购物”的情境,教师是小小超市的收银员,学生是前来购物的顾客,通过让学生来超市购物,以花钱和找零钱的方式,让学生计算自己手里有多少钱?买的商品是多少钱?然后再用总数减去物品价格得出最终结果,如此便达到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其自主探究意识的效果,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归纳等能力,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2.采用问题探究,强化运用驱动

例如,在“加与减”教学中,可以前期所学的“多与少”的内容为依托,来设计探究式预习任务,让学生在比较多少的过程中,获得对“加与减”的初步感知,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来理解其中蕴含的算理与算法,进而总结出“加与减”的运算规律。而在课内教学中,则可继续利用探究式任务引领,组织学生开展深层次自学,最后再设计一些对应的探究式训练任务,让学生在独立运算中,真正理解“加与减”的内涵,来优化教学设计,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数学认知发展。

3.加强学习任务构建,驱动数学认知

教师在教学中的有效启发,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且对其思维的缜密性、理解的深刻性,也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应以科学设计探究式任务为载体,根据所学知识与已学内容的关联性,构建多元化探究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思维与深度探究中,逐步化解学习领域的认知困惑,为其突破学习难点、掌握学习重点而奠基,使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得以提升。同时,教师还可将探究式任务迁移至课前预习、课后巩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习惯与意识,使探究式任务成为确保学生认知发展的坚实保证。

例如,在“加与减”教学中,可以前期所学的“多与少”的内容为依托,设计探究式预习任务,让学生在比较多少的过程中,获得对“加与减”的初步感知,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理解其中蕴含的算理与算法,进而总结出“加与减”的运算规律。而在课内教学中,则可继续利用探究式任务引领,组织学生开展深层次自学,最后再设计一些对应的探究式训练任务,让学生在独立运算中,真正理解“加与减”的内涵,优化教学设计,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数学认知发展。

4.注重学习任务渗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渗透归纳思想,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思想解决实际问题。而在具体渗透归纳思想时,可先出示这样一组数据例题:18,19,21,24,28,( ),引导学生找规律填空,分小组竞赛。题目运算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一起观察前后两个数的变化或者观察第几个数是“几”,再试图引导组内成员计算相邻两个数的差。

通过运算,组内成员将发现 18 和 19 的差是 1,19 和 21 的差是 2,21 和 24的差是 3,24和 28的差是 4,由此可推导出 28和下个数字的差是 5,那么括号里应填上 33。整个过程,组内成员将牢牢掌握如何由个别向一般进行推理,运用归纳思想总结出正确结论。借助小组竞赛,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运算的重要性,能够通过运用相关数学思想方法正确理解数量关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