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概况
课题组织(2013年9月调… 01-11
课题组织(13年3月调整… 03-03
课题网站架构 03-06
课 题 组 织 03-0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最新文章
评价表(张志清) 12-16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案… 12-16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12-16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稿… 12-16
《莫高窟》教学设计(张… 12-16
《第3课 版面设计》教… 12-16
表情丰富的脸 (教学设… 12-1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过程性价值的策略研究>>理论学习>>三月份理论学习(许晓秋)
三月份理论学习(许晓秋)
发布时间:2012-03-30   点击:   来源:   作者:许晓秋

 

三月份理论学习(许晓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推荐理由:这篇文章从“确立目标意识,考虑目标的可行性;创设问题情境 ,考虑问题的优化性;组织探究活动 ,考虑活动的必要性”这三个方面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对我们的课题研究有借鉴之处,尤其是强调了教师要树立目标意识,这才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等,发挥教学过程性的价值作用。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某些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我们发现:许多课堂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性”。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的初步探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确立目标意识 考虑目标的可行性
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语文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二、创设问题情境 考虑问题的优化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简单、枯燥、平庸,没有创意,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问题情境创设的优化性。那么,如何去创设优化性的问题情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问题要紧扣有关的语文学习内容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紧扣语文有关的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语文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语文知识方面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语文实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问题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语文奥秘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语文的特点,经历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组织探究活动 考虑活动的必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有的老师认为,一堂课中如果没有小组合作探究,就体现不出新课改的理念,于是,不用合作讨论的问题也去讨论,结果讨论不但没有效果,浪费了时间,还使学生产生了浮躁的情绪,不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我认为要组织探究活动一定要考虑这节课是否有探究的必要?是否每篇课文都要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探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等等。如果这节课真的需要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话,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二是要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三是要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四是要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创设富有情境的课堂,因为富有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不断建构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富有情境的课堂,能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的心田上绽开绚丽的花朵;富有情境的课堂,能让生命的精彩在课堂上涌动;富有情境的课堂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