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倡导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它强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并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快乐。因而,研究性学习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显现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研究性学习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我国举行第三次全教会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启动了具有导向性的课程教材改革教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实施,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都提出了“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存在一些与之不协调的问题,或是“一问一答”灌输式,或是“一碰即退”的压来式,使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形式,虽然老师也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但往往会害怕学生过于发散,使教师主动权转移或处于尴尬境地,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所以整个课堂还是“学生跟着老师走”、“学生学着老师说”,还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学习的教学过程,这种传统课堂虽然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但忽视了知识技能获取的过程与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无法完整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出发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既跨越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超出专家预先设定的学科课程内容范围,它的基本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反对强制和他律的束缚,主张尊重学生人格,实施“自动、自由、自治、自律”,即要使学生有“自发之活动、自由之服从、自治之能力、自律之行为”,变“我教你学”为“学生愉悦地学”,注重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致力于沟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掘,它与以往的教学学习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更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是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学生学习语文,应获得一定水平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语文知识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语文知识,还包括与生活、经济、科技等广泛联系的应用知识;语文能力指的是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素养指的是通过学习语文的知识、使能力智能结构不断完善,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显然,这样的培养目标,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吸取丰厚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来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逐步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工具,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生命质量。而语文研究性学习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读课文中的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阅读积累、口语交际、写作训练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需要最大程度地培养和发挥他们主动学习、团结合作以及探究创新的精神,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因而,这个过程将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将听说读写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是解放儿童身心的有效手段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语文教学首先应该“以人为本”,人既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把儿童当“人”看待,必须把儿童当“儿童”看待,最重要的是必须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人”,当作有能动性、自主性、自由性的“人”,维护儿童的天性。正如当代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人必须是按照他的“本真状态”那样生活,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必须是同人的“本真状态”相适应。否则,人只能是生存在荒谬的、丧失其本真属性的异化状态的人。小学生面对自然、社会的复杂与多彩,他们往往充满着好奇,会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奇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可是传统的学习方式未能充分利用这些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它只是一种维持性学习,而语文研究性学习则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强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一切活动都是学生自主设计,自主进行,学生可以按照他的“本真状态”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知识的授受者,而是以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室这一文化生态圈中,大胆地想,尽情地说,无拘束地问,相互协作,共同切磋,充分体现人的主体价值,真正感受到个体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和心灵成长的欢欣。因而,有利于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让儿童从受控制和被征服的状态中真正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