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可分为具体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前者如写字、看书、动作速度等习惯,后者如思维、记忆等习惯;就习惯的作用而言,可分为良好习惯和坏习惯,好习惯使人一生受益,而坏习惯会贻误终身。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更少,收获更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与学习规律相违背,严重地影响学习效率。
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以后学习效果最优化的可靠途径。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
1.1告诉孩子预习方法
(1)采取浏览式预习,这种预习方式只是对未来的课堂内容作走马观花的了解,但对于未来概念出现的盲点和难点不能做较好的估计和确定。这种方式适合由于时间短促的情况,所以只能采取简单的浏览的方式应对。
(2)自学式预习,这种预习方式不仅要细致地阅读课文,而且要能根据课后练习来验证自己掌握的水平和程度,甚至能提出质疑,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预习方式,实际上也就是自学。不过这种方式对初中以上的学生更合适。
1.2预习是有条件的
成功的预习,会使听课质量更高,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但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预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对预习产生反感。所以,预习应该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来进行。对于学习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比预习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作业以外的时间把以前的薄弱环节和空白点及时弥补上来。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不一样,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盲从。
1.3要对孩子预习结果进行检查
每天应提醒孩子对新课预习,让学生知道明天该学什么,并且对孩子预习的结果进行检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得付出一点时间,这也是对孩子学习的一种帮助。因为预习,听课会更轻松,感觉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