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在课堂上“演示”一个预设的,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游戏活动,吸引学生激情参与、展示过程让其观察、然后再行写作的方法,行之有效。
今天的教师已经很难像孔子那样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课堂上制造一种微观的“生活”,见微知著地训练学生学习获取生活素材的方法。例如,我们虽不可能带领学生遍尝天下,却可以给学生一盒糖或一包花生,教导学生观察食品的厂家、出厂日期、保质期、外包装以及色、香、味、形等。由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将很快掌握生活观察和细节获取的方法。此外,在“演示生活”时,向学生解释一些诸如细节、素材、剪裁详略、心理活动、方位变换、题目从何而来、记叙和生活原型的区别等理论问题,也远比从写作的角度要方便、清晰得多。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各自为政、较少沟通,因此造成课程重复、教学盲目、该教没教、教过再教、成本甚高、效率较低的误区。鉴于此,“现场演示作文教学”将它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基础教育的全线贯通以及与高等教育写作教学的顺利链接。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前”作文教学理论为基础,以课堂游戏活动为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操作、创造能力为目标的写作教学体系。
纵观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实际,将会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不少学生为了编造作文,有的结合课文“套”,有的仿照优秀习作“摹”,还有的干脆“抄”别人的习作。这样的作文怎么谈得上快乐呢?我认为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失去了生活的源泉。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仅仅靠课本里的习作资源是不够的,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活动,开辟自由的、快乐的习作空间,激发孩子的写作冲动,引导孩子细心观察,用心去体验,在愉悦的状态下,笔尖飞扬,抒发真情。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情境中进行习作训练,既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开展的活动可以是游戏活动(如捉迷藏、打电报)、体育活动(如踢毽子比赛、拔河比赛)、文娱活动(如表演课本剧、讲故事)、手工制作活动(树叶画制作、制作不倒翁)。做做小实验,剪剪小手工,玩玩橡皮泥,这些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在动手、动脑之后,再让学生动口,说说自己的构思,谈谈遇到的困难,与同学分享成功的欢乐,孩子们就会有写不尽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