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理论学习笔记(徐忠义)
用新理念引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推荐理由:小学美术欣赏不光是对着作品来看一下,而是要弄清从哪几方面来看,怎样来看,文章从三个方面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十分强调必须从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脸;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培养自主 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的文化情境,是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 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
在美术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现代建筑艺术》一课,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走走,结合学校建筑和校园外的建筑,分析、评论校园建筑及周边建筑的特点和布局,感悟建筑的美。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而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则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开国大典》这幅优秀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优秀美术作品的热爱。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脸 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古曲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i寻滋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美术作品,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古 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如此渲染学习气氛,能帮助学生通过情 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 雅的艺术特色。
三、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培养自主 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 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 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以《认识图形标志》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最的图形标志,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图形标志进行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图形,同时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并可分组讨论,探究图形标志和图形设计的意图和设计特点。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图形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是互动的发展过程,较之以往单一的接受式欣赏教学,它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