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体现‘‘过程性价值”,教师又应当怎样做呢?
(一)抛弃只重结果的思想,树立注重过程的观念
多年来,由于教师都是在传统理念下进行教学,即使有所创新,也极难跳出只重结果的圈子。只有完全抛弃只重结果的传统思想,用新的观念、新的理论重新武装自己,确实明白:教学就在于要把构造知识的过程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和有教师指导的条件下重建知识。在重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是第一位的,“知识与技能”是第二位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自如地注重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构造知识的全过程。
例如《有几支铅笔》 (第一册,下同)一课,目的就是建立“加法”这个数学模型,这个模型是通过学生在利用情景图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而建立起来的。具体地说,是在让学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自我体会这一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而建立起“加法‘’这个数学模型。所以数学活动的重点就放在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情景图,通过自己想一想、摆一摆等活动,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上面。而过去的教学就缺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这一重要过程。
(二)牢牢紧扣《课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课标》是我们教学的目标,行动的指南,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经制定,—般难以更改。教材是依据《课标》编写的,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是为〈〈课标〉〉服务的众多课程资源中的一种,它不是死的,是可以改变、再闯造
的,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社会习性的多样,学生层次的高低,使得在刨设情境时肯定有所不同,学生活动的层次也肯定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忠实〈〈课标〉,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只有这样。才能确实做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例如在救学《最喜欢的水果》一课时,我认为在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以及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这两方面,现在我们采用的教材体现的不够,在教学时我增加这两方面的体验:让学生讨论“要买—些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应该买哪几种水果呢?每种水果要买多少呢?”让学生自己探索,找到解决方法:先要统计水果的种类,再把水果分类记数,然后让学生动手把水果图片贴在黑板上,形成书上的象形统计图。完整地体验统计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