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任务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听会说的习惯
北京永生小学 宋颖
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在《心理学大词典》中解释说: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的确在人的一生中,良好的习惯对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健康都能产生积极影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形成学习能力是我在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听说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爱听、会说的习惯,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虽然,课堂中的听说交际教学需要花许多时间精心设计教案,备课费时费力费心。但是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的。听说交际活动使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者,而根据需用要具有多元的特征,如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进行活动的帮助者,学生表演时的观众评价者,甚至是学生小组活动的参加者。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学生也在不经意中积累了很多学习经验,养成了良好的听说习惯。
多年来,根据自身特点和成功经验的积累,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听说”习惯。
(一)采用激励性课堂教学策略,促学生形成“爱说、会说”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谐的、充满关爱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激励性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一种激励性的评价,多一些激励性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就会不断激发出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不断激励学生,使学生在自我激励、生生激励、师生激励中快乐的学习英语。为此,我在英语教学设计中,运用了激励性教学策略,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爱说”的习惯。
1.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爱说”的习惯
任何科目的学习成效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学生对该科目的感知程度。学生实际获得的学习成效又依他们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多少而定。成功的教师应善于表达并坚持对学生的积极期望,设计出学生愿意参与且易于体验成功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参与教学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爱说”的欲望。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差异,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形式,给学生一定的说话机会和时间,避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划一,目标要求划一。
在课堂教学中按学生不同程度和能力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在创设情景当中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让每一个学生说使他们都能体验到说的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课堂活动这一环节上,我让平时学习不太突出但又有极强表现欲的孩子表演并带动大家一起说一起做动作,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极大的满足与乐趣。在学习中觉得英语课并非枯燥乏味,对一些难记的单词、句型和难发的音产生了兴趣,这样他们就爱说英语,在说中学,在学中说。
再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Warming up)。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如“Let me guess.”或“Follow me.” 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跟说、跟读、跟唱等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竞争有利于人的主动性进取心和首创精神的发挥。班级之间争创优秀班级可以使各个班更出色,同学之间通过竞争可以共同进步。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拥有竞争向上的心态是促其健康、自信、勤奋的有效手段之一。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适当的情境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为此英语课中我经常创设小组间的竞争情境,让学生在小组竞争中养成“爱说英语”的习惯,同时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在竞争中促进学生不断地激励自我去攀登更高的学习目标。如在Hot soup一课的学习时,为学生创设了一种以调查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为情境的小组竞争学习氛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查表的内容,要求先要完成本组人员的调查,在问答熟练的基础上再进行组外调查,比一比哪组最快完成调查表的填写且填写的内容最丰富。这样的组间竞争学生在以争取本组的胜利与成功的目标驱使下,能有效地激励学生挖掘自己的最大潜力,很好地调动起学生“说英语”的热情。2.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指导学生“会说”。
营造宽松的外语课堂教学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外语要在模拟真实实际的情景下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因此要为学生创造轻松、主动学习的条件,使学生在心理上不拘束、不胆怯、不失望、不怕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的,要为学生提供自我修正错误的机会,达到会说。
在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情境,创设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激励、相互指导、不断纠正中学会说英语。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关注与重视,为营造这种师生情感融洽的氛围,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要肩负起学习的责任,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生生之间相互激励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出现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很自然的现象,及时消除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心理偏差,鼓励学生相互激励,开展互帮互学活动,激励学生大胆提问,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从而创造自己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Hot soup一课时,当学生能够初步认读5个新的形容词时,我采用课件与学生互动(在电脑屏幕的上方出现一种食物的图片,下方是五个新学的单词。)请学生试着选择与名词搭配的适当的形容词,选对了就会出现美妙的声音和相应的短语:a hot hamburger, a sour lemon, a sweet orange, a cold ice cream some fresh vegetables。而选错了则会出现尖锐的小号声,引导学生重新找到正确的答案。美妙的声音,画面附以老师相应的激励性语言,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
当学生掌握了形容词与名词的恰当搭配时,can you give your partner a gift?(送你的同伴一个礼物好吗?)引导学生以“用搭档说的短语说句话”的形式,送同伴一句话。这样在生生间相互激励的同时带学生复习了前面学习的几个句型:It’s a …. I like …. Do you like …. 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枯燥的句型练习,又使学生在这种为之创设的生生之间相互激励的氛围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焕发出高度的学习热情,并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后续的学习。
(二)创设“倾听”环境、提供“倾听”机会,促学生养成正确发音的习惯
课堂上的教学环节设计一定要围绕着教学任务来进行,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在教学中我针对每节课的特点安排教学环节,创设“倾听”环境、提供“倾听”机会,使学生在倾听中学会句型,促学生养成正确发音的习惯。为了使学生学习英语发音正确,在课堂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课文录音、视频录相、电脑课件等教具,给学生创设“倾听”的环境、提供“倾听”机会,学生在倾听和模仿句型的过程中纠正了错误发音,学会了句型,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学生心理上产生对英语学习的需要时,多次、重复的练习,对于巩固、强化以至最终自动化倾向的生成,形成习惯是尤为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每节课的巨型来安排游戏,通过游戏相互倾听、互相纠正达到巩固操练所学句型和纠正发音的目的。例如学习“have you got…”句型一课,我在课上进行两个游戏:(1)传话。通过传话使学生体会陈述句,一般疑问句语序、语调的不同,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2)猜物。操练have you got句型。通过老师回答,训练学生思维、主动学习的能力,复习所学词汇的功能。
国家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评价英语教学成功与否,重要的是看学生最终是否能有效地输出多少英语,能在多大程度上运用英语。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语言。小学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强弱则取决于学生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多与少。输出靠说,输入靠听,可见“倾听”训练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创设“倾听”环境、提供“倾听”机会,正是为学生“习得”英语语音、“学得”英语句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Krashen(1982)区分出了语言学习的两个不同概念:学习(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学习”即“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而“习得”即“无意识地学习语言”,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互相排斥,而是存在着相互交叉的现象,甚至是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Chomsky认为人类学会语言依靠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是人处在目的语环境中由语言输入激活了先天的普通语法,从而形成目的语语言能力的结果。所以,学会语言并不靠“学得”,而依赖先天秉赋“习得”。
在我国,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他们缺少英语“习得”环境,因此,外语教学要尽可能多地创造充足的英语“习得”机会,给学生创设“习得”英语的环境。
在英语听力训练中,听写,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可行的有效方法。常搞听写练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听力,提高书写速度与技巧,同时对学生的用英语进行逻辑思维及语言组织等能力也是一种训练和提高,因我们知道英语中常有一词多义、多性、多音,同形异音,同音异形等情况,因而,学生要想听写好,须得用较快的速度、敏捷的思维,在有限时间内准确判断出某一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确切含意方可。但在做听写练习时,教师切记要注意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能力运用适当的材料,采用适中的语速。否则,会得不偿失,事倍功半。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专门为训练学生听力,设立了“听力交际教学”的环节,比如:“小组合作表演小品”练听力,“师生互动学句型练听力”等。虽然,课堂中的听力交际教学需要花许多时间精心设计教案,备课费时费力费心。但是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了正确发音的习惯,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得。听力交际活动使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者,而根据需用要具有多元的特征,如成为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进行活动的帮助者,学生表演时的观众评价者等等。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如英语角、诗歌朗诵、故事演讲、英语晚会等形式来加强听说训练;另外,还可根据各自的条件,利用录音机、调频广播、闭路电视、语言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听到不同情景,不同人物,不同国度的地道英语,既能增长学生的语言鉴赏力,又提高他们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实践证明,运用这样的思路进行英语教学,学生不仅在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也促进了读写交际能力发展,取得较好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强化,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创造意识,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听说习惯。
总之,老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养成爱说、乐说、会说并将听英语,说英语,学英语逐渐形成自动化的倾向,养成良好的英语课堂学习习惯。
只要我们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训练的重要意义,根据各自的校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行为方式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巩固和强化,就一定能够做到知行统一、表里一致、逐步养成习惯并转化为稳定性的品格。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4(2001.1重印)。
[2]张承芬:《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Rod Ellis 《第二语言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在《心理学大词典》中解释说: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的确在人的一生中,良好的习惯对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健康都能产生积极影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形成学习能力是我在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听说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爱听、会说的习惯,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虽然,课堂中的听说交际教学需要花许多时间精心设计教案,备课费时费力费心。但是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的。听说交际活动使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者,而根据需用要具有多元的特征,如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进行活动的帮助者,学生表演时的观众评价者,甚至是学生小组活动的参加者。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学生也在不经意中积累了很多学习经验,养成了良好的听说习惯。
多年来,根据自身特点和成功经验的积累,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听说”习惯。
(一)采用激励性课堂教学策略,促学生形成“爱说、会说”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谐的、充满关爱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激励性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一种激励性的评价,多一些激励性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就会不断激发出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不断激励学生,使学生在自我激励、生生激励、师生激励中快乐的学习英语。为此,我在英语教学设计中,运用了激励性教学策略,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爱说”的习惯。
1.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爱说”的习惯
任何科目的学习成效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学生对该科目的感知程度。学生实际获得的学习成效又依他们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多少而定。成功的教师应善于表达并坚持对学生的积极期望,设计出学生愿意参与且易于体验成功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参与教学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爱说”的欲望。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差异,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形式,给学生一定的说话机会和时间,避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划一,目标要求划一。
在课堂教学中按学生不同程度和能力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在创设情景当中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让每一个学生说使他们都能体验到说的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课堂活动这一环节上,我让平时学习不太突出但又有极强表现欲的孩子表演并带动大家一起说一起做动作,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极大的满足与乐趣。在学习中觉得英语课并非枯燥乏味,对一些难记的单词、句型和难发的音产生了兴趣,这样他们就爱说英语,在说中学,在学中说。
再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Warming up)。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如“Let me guess.”或“Follow me.” 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跟说、跟读、跟唱等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竞争有利于人的主动性进取心和首创精神的发挥。班级之间争创优秀班级可以使各个班更出色,同学之间通过竞争可以共同进步。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拥有竞争向上的心态是促其健康、自信、勤奋的有效手段之一。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适当的情境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为此英语课中我经常创设小组间的竞争情境,让学生在小组竞争中养成“爱说英语”的习惯,同时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在竞争中促进学生不断地激励自我去攀登更高的学习目标。如在Hot soup一课的学习时,为学生创设了一种以调查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为情境的小组竞争学习氛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查表的内容,要求先要完成本组人员的调查,在问答熟练的基础上再进行组外调查,比一比哪组最快完成调查表的填写且填写的内容最丰富。这样的组间竞争学生在以争取本组的胜利与成功的目标驱使下,能有效地激励学生挖掘自己的最大潜力,很好地调动起学生“说英语”的热情。2.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指导学生“会说”。
营造宽松的外语课堂教学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外语要在模拟真实实际的情景下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因此要为学生创造轻松、主动学习的条件,使学生在心理上不拘束、不胆怯、不失望、不怕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的,要为学生提供自我修正错误的机会,达到会说。
在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情境,创设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激励、相互指导、不断纠正中学会说英语。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关注与重视,为营造这种师生情感融洽的氛围,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要肩负起学习的责任,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生生之间相互激励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出现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很自然的现象,及时消除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心理偏差,鼓励学生相互激励,开展互帮互学活动,激励学生大胆提问,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从而创造自己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Hot soup一课时,当学生能够初步认读5个新的形容词时,我采用课件与学生互动(在电脑屏幕的上方出现一种食物的图片,下方是五个新学的单词。)请学生试着选择与名词搭配的适当的形容词,选对了就会出现美妙的声音和相应的短语:a hot hamburger, a sour lemon, a sweet orange, a cold ice cream some fresh vegetables。而选错了则会出现尖锐的小号声,引导学生重新找到正确的答案。美妙的声音,画面附以老师相应的激励性语言,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
当学生掌握了形容词与名词的恰当搭配时,can you give your partner a gift?(送你的同伴一个礼物好吗?)引导学生以“用搭档说的短语说句话”的形式,送同伴一句话。这样在生生间相互激励的同时带学生复习了前面学习的几个句型:It’s a …. I like …. Do you like …. 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枯燥的句型练习,又使学生在这种为之创设的生生之间相互激励的氛围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焕发出高度的学习热情,并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后续的学习。
(二)创设“倾听”环境、提供“倾听”机会,促学生养成正确发音的习惯
课堂上的教学环节设计一定要围绕着教学任务来进行,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在教学中我针对每节课的特点安排教学环节,创设“倾听”环境、提供“倾听”机会,使学生在倾听中学会句型,促学生养成正确发音的习惯。为了使学生学习英语发音正确,在课堂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课文录音、视频录相、电脑课件等教具,给学生创设“倾听”的环境、提供“倾听”机会,学生在倾听和模仿句型的过程中纠正了错误发音,学会了句型,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学生心理上产生对英语学习的需要时,多次、重复的练习,对于巩固、强化以至最终自动化倾向的生成,形成习惯是尤为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每节课的巨型来安排游戏,通过游戏相互倾听、互相纠正达到巩固操练所学句型和纠正发音的目的。例如学习“have you got…”句型一课,我在课上进行两个游戏:(1)传话。通过传话使学生体会陈述句,一般疑问句语序、语调的不同,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2)猜物。操练have you got句型。通过老师回答,训练学生思维、主动学习的能力,复习所学词汇的功能。
国家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评价英语教学成功与否,重要的是看学生最终是否能有效地输出多少英语,能在多大程度上运用英语。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语言。小学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强弱则取决于学生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多与少。输出靠说,输入靠听,可见“倾听”训练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创设“倾听”环境、提供“倾听”机会,正是为学生“习得”英语语音、“学得”英语句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Krashen(1982)区分出了语言学习的两个不同概念:学习(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学习”即“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而“习得”即“无意识地学习语言”,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互相排斥,而是存在着相互交叉的现象,甚至是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Chomsky认为人类学会语言依靠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是人处在目的语环境中由语言输入激活了先天的普通语法,从而形成目的语语言能力的结果。所以,学会语言并不靠“学得”,而依赖先天秉赋“习得”。
在我国,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他们缺少英语“习得”环境,因此,外语教学要尽可能多地创造充足的英语“习得”机会,给学生创设“习得”英语的环境。
在英语听力训练中,听写,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可行的有效方法。常搞听写练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听力,提高书写速度与技巧,同时对学生的用英语进行逻辑思维及语言组织等能力也是一种训练和提高,因我们知道英语中常有一词多义、多性、多音,同形异音,同音异形等情况,因而,学生要想听写好,须得用较快的速度、敏捷的思维,在有限时间内准确判断出某一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确切含意方可。但在做听写练习时,教师切记要注意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能力运用适当的材料,采用适中的语速。否则,会得不偿失,事倍功半。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专门为训练学生听力,设立了“听力交际教学”的环节,比如:“小组合作表演小品”练听力,“师生互动学句型练听力”等。虽然,课堂中的听力交际教学需要花许多时间精心设计教案,备课费时费力费心。但是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了正确发音的习惯,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得。听力交际活动使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者,而根据需用要具有多元的特征,如成为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进行活动的帮助者,学生表演时的观众评价者等等。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如英语角、诗歌朗诵、故事演讲、英语晚会等形式来加强听说训练;另外,还可根据各自的条件,利用录音机、调频广播、闭路电视、语言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听到不同情景,不同人物,不同国度的地道英语,既能增长学生的语言鉴赏力,又提高他们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实践证明,运用这样的思路进行英语教学,学生不仅在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也促进了读写交际能力发展,取得较好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强化,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创造意识,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听说习惯。
总之,老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养成爱说、乐说、会说并将听英语,说英语,学英语逐渐形成自动化的倾向,养成良好的英语课堂学习习惯。
只要我们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训练的重要意义,根据各自的校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行为方式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巩固和强化,就一定能够做到知行统一、表里一致、逐步养成习惯并转化为稳定性的品格。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4(2001.1重印)。
[2]张承芬:《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Rod Ellis 《第二语言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