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现代社会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增强。伴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研究走过了这样一条探索之路:即由原先的“低效语文课堂”向“有效语文课堂”转变,由“有效语文课堂”提升到了“高效语文课堂”。高效的语文课堂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下,我们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觉得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备好语文课,做到高效备课
众所周知,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前提。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备课主要从把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和关注学生三个角度来思考。我们语文备课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上,真正做到吃透教材,进而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还要重点明确一节课中知识与能力的获得需要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预设课堂上会遇到一些什么问题,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实现整个教学过程最优化。关键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笔者认为有效备课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就工作中的一些思考与大家交流一下。
1、正确把握课标与教材
教材是新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预设的基本线索。没有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就没有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我们的教学就会偏离方向,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也就会不知所云,丧失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正确把握以下三个环节,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进而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一是钻研教材。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个基本的道理,但有的老师却往往做不到,或者干脆不这样做。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先看教参,再看课文,甚至有的这样想,小学课文课,几句话、几百字,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其实不然,在不少老师的公开课后,我们与他交流时,有好多问题他自己还没有弄懂,如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甚至文章的主旨也不明白,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个人没有半点的夸张。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必须首先打动自己。教育学生学语文要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必须有独特的感悟,自己若没有感悟,也就不可能去打动别人。
二是钻研课标。语文课标对小学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目标不清楚,搞课改,只能花里胡销,结果远离根本;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
三是认真钻研单元训练目标和教学参考。课标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是对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目标和要求,是对课标阶段目标的分解。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训练点。即使课标要求弄清楚了,单元目标不清楚,也照样吃不透教材。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要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2、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备课的重点
教师备课的目的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在认真研究教材,学生和环境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教师的备课应当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来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以利于教师的提高,利于学生的发展。
(1)、设计教学目标任务。
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把握三维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程序性目标(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逐步形成素质。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编者已经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示,在"思考 练习"中也有暗示。我们可以结合自己"钻研教材"所得,决定是照用,还是进行一些调整。而具体到每一课时,需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达到哪些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与整篇课文的目标形成什么关系?我们得认真思考,精心设计,行诸文字或内存心中。
(2)、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的创设应体现如下特点:有利于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合作学习;有利于自主体验;有利于全员参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节课,怎样导入,怎样过渡,怎样总结;安排哪些环节,哪个环节先,哪个环节后,哪个环节主,哪个环节次;这些环节分别指向什么目标,之间存在什么联系等等,我们都得认真思考.在教学备课中,可先预设板块,使之能辐射全文,有效地统领对整篇文章的感悟.若教学中出现偶然的变数时,教师应当灵活增删板块和环节。同时,根据语文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降升教学目标,因为降低是为了能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桃子;升高是为了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3)、设计有效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具备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小学语文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等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更摆脱了长期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教材在课后"思考 练习"的编排上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其中之一是减少了问题的数量,提高了问题的质量,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读书,直面文字;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读出自己的见解");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合作,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设计有效作业。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题型呆板,形式单调,内容封闭的误区,这样严重禁锢了学生潜能的发展.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从作业的主体——学生出发,既要在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前提下设计作业,又要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的作业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作业成为学生放飞潜能的天空.事实上,大部分的作业已经由编者和有关人员给设计好了,例如教材编者设计的"思考 练习","积累 运用";一些版本的教材还配套编写了同步练习等.如果我们能够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同时根据自身及学生的实际,再设计一些"自己的作业"或者对"思考练习"进行改进,效果就更好了,但必须做到形式活——口头的,书面的,操作演示和查阅资料等结合;内容精——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创造性,允许学生选择等.例如设计一些趣味性作业,把知识寓于故事之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学生,"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让学生"吃"得有滋有味,使学生愿做,乐做.还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实践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能力,而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