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主动提问题的只是很少一部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主动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逐年下降,表现为不提问、不敢问、不会问;从教师的角度看,主要是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不够重视,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没有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技巧,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想提问题。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放下教师的权威,关心和爱护学生,先让学生对数学教师感兴趣,而后对数学感兴趣,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悬念法、操作实验法、游戏竞赛法等,引起学生好奇,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好玩。最后,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我能行,数学并不难学,对学好数学有信心,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想向教师提出问题。
二、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气氛,让学生敢提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收起严肃的面孔,有亲切、和谐的笑脸,把微笑带进课堂,说话要幽默,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学生对提问题的恐惧感。以此教师要做到: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要给予同样的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精神,并从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当学生在提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教师不能中途打断或轻易否定而忽视其中有用的信息,要用肢体语言、眼神表示鼓励,直到学生提问完毕,并认真予以解答;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多次出现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要知道勇于提问题、对任何事物都爱问一个为什么的寻根究底的积极探索态度是高素质的一种表现;但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自己一时也答不上来是,不要敷衍应付,草率作答或躲闪回避,应尽可能地发动全班一起来讨论或做善后处理。一节课的成功不仅要看解决了多少问题,更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提出了多少个高质量的问题,哪怕有的问题是一两节课甚至是一两年都解决不了的,教师要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自由提问,允许学生自由争论,不清楚的问题允许重提,说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教师说错允许批评,允许保留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心里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