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学设计: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五
|
任课教师
|
徐红梅
|
|||
课题
|
4、某某,我想对你说
|
|
||||||
教学目标
|
1.懂得把想对别人倾诉的心里话用笔写下来,可以方便与他交流思想感情。
2.认真阅读例文,明确与他人交流感情要真实,语言要得当。
|
|||||||
研究目标
(可从指导、撰写、讲评、评改等方面阐述本节研究课是否到达优化目标。)
|
本次习作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向别人倾述,鼓励学生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感受通过以第一人称交流的形式与他人沟通,传递情感.
|
|||||||
教学重点
|
内容
|
优化措施
|
媒体运用(白板等)
|
|||||
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
体现参与性,参与性是化个体思维为创新性的社会化功能的实践。
|
依托网络媒体,指导选材,开拓思路;阅读引路,投影仪出示习作片断,领悟写法。
|
||||||
教学难点
|
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
|||||||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资源设计
|
|||||
一、学生读给老师的一封信,导入新课。
|
1、我这里有一位同学最近写给老师的一封信,在征得这位同学同意的情况下,请他读给我们听一听。
2、这位同学通过这封信给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好。在日常生活中,你和许多人有交往,一定有很多的心里话,想讲给他们听。今天我们就和这位同学一样,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
1、读写给老师的一封信。
|
说明这次习作是来自学生的需要,学生愿意对老师吐露真情,而且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
|||||
二、指导学生审题。
|
1、各自默读习作提示,想想本次作文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要求。
2、说说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
1、默读习作提示。
2、生: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文章内容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话。
生:对谁说,由自己定,习作内容应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生:写时要注意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
生:写后读一读,不妥当的地方认真加以修改。
|
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是习作取得成功的前提。
|
|||||
三、指导选材。
|
1、根据习作题目要求,想想自己给谁说,说些什么话。
各自思考。
四人一组,相互说说,自己给谁说,说什么内容。
指名说说。(范围尽量大些,以便打开学生的思路。)
|
生:我想给老师说,他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感动。
生:我想给妈妈说,她在家把我当作小公主,不让我做家务,令我不满。
生:我想对爸爸说,他在家限制我做开心的事,叫我失望。
生:我想对交警叔叔说,他在烈日中坚守岗位的高大的形象,让我至今难忘。
|
学生先确定说话的对象,再选择材料,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验证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程度。
|
|||||
四、指名口述作文,集体评议。
|
1、在刚才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想想选择什么具体的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老师在巡回指导的基础上,指名一个同学口述作文,然后集体评议。评议的重点,一是选择的事是否典型,二是能否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指名口述。
4、集体评议,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
1、小组内口述作文,相互评议。经过评议,让同学们形成下面的共识,
(1) 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 典型的事例要具体,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
让学生在“说”的练习中,掌握习作的要求,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
|||||
五、教师总结。
|
“××,我想对你说”是以事抒情的,一定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节课如果大家把刚才说的内容写下来,课余时间再与你想说的话的人做一下交流,我想你们一定会成为好朋友的。
|
1、迟到了……
2、被老师或家长批评了……
3、考试了……
4、开家长会了……
5、搞笑的时候……
6、给老人让座……
7、和同学有矛盾了……
|
开拓
思路
|
|||||
课后教学反思
(从“研究目标是否达成?有哪些措施有利于目标达成?形成了哪些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如何再次利用?”等进行反思。)
|
在本次的习作指导课中,体现下面的教学思想。
1、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集体教学虽然是重要的教学模式,但小组活动作为一种补充,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具有显著的优势。
2、课堂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与传统的单向教学活动,而是一种多向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这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有利于增强课堂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权威抑制创造,创新性教学需要民主,只有民主教学,学生才能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不断产生新观念。
4、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个人学习和彼此的竞争,取而代之的是发现探索的过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和合作,这就培养了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通力合作。
5、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切实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把学生当作具有个性的认识的主体,而且还要把学生当作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其独立钻研,自我教育和创新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