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任务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前创设愉快和谐的氛围的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和谐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
课堂氛围,也叫课堂气氛或课堂心理气氛。它是课堂精神环境的要素,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是由师生双方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心境等因素交织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学习任务的完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教学双方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能让师生情心通融,沉醉其间,使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其思维活力。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分别从营造积极参与氛围、营造和谐思维空间和运用和谐的教学艺术三个方面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营造积极的参与氛围,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作为教师,教会学生并不能说你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会了,这只代表学生听懂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仅仅只是下一步学习的开始。只有让学生会学,即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自主学习、探索,才可以说是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而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探索,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学习,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良好的教学情景的创设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对问题深入地理解。如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设计了一道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的开放题:
光明小学学校组织全校师生看电影,全校有学生950人,教师27人。影剧院售票处写着:今日放映《孙文少年行》(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成人票:每张8元;学生票:每张4元;团体票:每张6元(30人或30人以上可购买团体票)。请设计一种最省钱的购票方案,并算出购票一共需要多少钱?
题目一出示,学生兴趣很浓,积极开动脑筋,力求找到最佳方案。很快便有了如下不同的解题方法:
① 27×8+950×4=4016(元)
②(27+950)×6=5862(元)
③(27+950)×4=3908(元)
④ 30×6+947×4=3968(元)
方法①没有考虑团体购票的因素,因此价格比较高,应该排除;方法②在方法①的基础上进了一步,但这样成本太高,因为学生票最便宜;方法③似乎成本最低,但把成人(27名教师)当成学生购票,不符合电影院的规定,也应该排除;方法④从学生人数中抽出3人,刚好和教师组成一个30人的团体,虽然3名学生每人要多出2元钱购票,但27名老师每人要少出2元钱,这种方法最巧妙,也最合理、最省钱。
针对这样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解法,我把几种方法都板书出来,让学生讨论。学生发言非常积极,很多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与周围的学生争得“面红脖子粗”的。这样的情景是每位教师最乐意看到的,每位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营造和谐的思维空间,唤醒自主探索的喜悦
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并不单纯表现在会考高分上,培养创造力比培养学生考高分要重要得多。基于这种认识,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研究表明,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课堂的生命力是来自于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好奇;也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更来自于探究体验中的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的惊险和喜悦。只有经历这样的感悟、体验的过程,才能获得思维的创新、能力的锤炼和智慧的升华。
还是以上面看电影的例子为例,上述四种结果中最省钱的一种是方法③,持这种观点的学生一定会问:“这种方法既然最省钱,但为什么被老师否定了呢?”此时,老师一定要善于观察课堂上所发生的种种现象,包括学生疑惑的表情。教师不能只沾沾自喜于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应用题很感兴趣、讨论很热烈上,否则,就会失去捕获学生瞬间迸发的思维火花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更多的除了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也要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更要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教师经常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那么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以及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确实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三、运用和谐的课堂教学艺术,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运用课堂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我在优质课教学光盘中看过一位老师教《质数和合数》,那情那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师生基本上不讲话,只用手势。要求是:①必须用乘法;②限用自然数;③不能用“1”。接着教师写:4=?学生提出:4=3+1,教师摇头,用手指指要求。学生思考后提出4=2×2,教师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教师用同样的方式出示:6=2??,8=2??,9=3??……,接着教师出示3=?,学生摇头回答不上来,于是教师在3后写上“质数”两字。同样:2=?、5=?、7=?学生均不能按要求写出来。最后教师问了一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归纳小结,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这种教学方法趣味盎然,新奇独特,学生很喜欢。我们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其实主要就是指它在方法上的无限创新所带来的美感。如果这位教师在讲解《质数与合数》时,首先从质数与合数的定义入手,告诉学生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这堂课讲下去,效果又会是怎样?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一定会觉得很枯燥,而且一堂课下来,一些学生仍然完不成教学任务。这给我们启示:教学时不要把学生死死地捆在教科书上,让学生死记那些他们认为很枯燥的东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教学。同样是讲解《质数与合数》,这位教师话语不多,甚至基本不说话,课堂上也没有像有些课堂“热闹非凡”的场面,但整个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在紧张的期盼老师的评价……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效果吗?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教学时如果能多开动脑筋,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等,我们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如我们在编写应用题时,不仅仅要选择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更要给数学找到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 “做数学、用数学”。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情况出现,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这类应用题离学生比较远,学生肯定没有兴趣。没有了兴趣也就学不好这类应用题。我们该怎么办呢?同样是这类应用题,如果改变一下问题的呈现方式,效果就大不一样。首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情境:客户:“周厂长,你好!我们订做的660套衣服,生产得怎么样了?”厂长:“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客户:“我们等着要货,你们3天之内能完成了吗?”厂长:“能。”然后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根据厂长、客户提供的信息想到什么数学问题?这种方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和“自主学习、探索创新”两大方面,将学习活动置于社会生活问题之中,巧妙地把应用题变为对话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这样的数学,学生不仅有兴趣学、学得好,而且必将为他们以后踏入社会走向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
和谐——这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和谐教育需要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快乐驾驭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