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练习也好玩
“平均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通常的教学设计都是按照动手操作摆小棒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后,再进行练习完成书面作业;或者老师通过播放课件演示带领学生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然而这样一节数学课下来,却发现学生对于平均分的意义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难道数学课堂的练习除了多练、重复单调等之外,还能不能增加一些趣味性呢?如何让学生在趣味中练,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动力呢?偶然一次路过教室,音乐老师正在教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兴致很高,玩的不亦乐乎!这时,我灵机一动受到一些启发:能否把这些学生们感兴趣的的音乐或游戏运用到我们的数学课堂练习中呢?带着这些思考,我把“平均分”这节课的练习重新进行了设计,借助于“找朋友”的游戏,把它融进了这节数学课堂的练习中。
[片段] “平均分”练习的案例:
师:小朋友,你们会唱“找朋友”这首歌吗?(生齐答:会)下面我们来做这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生:好。
(学生很兴奋,跃跃欲试,有的开始唱“找朋友”这首歌)
师说明游戏的规则:我们要利用刚才学到的平均分的知识来玩这个游戏哦!先请8名小朋友到前面来,大家一起拍手做动作唱“找朋友”的歌曲,唱完歌曲后,老师说“每几个好朋友分成一组站在一起”,这时,在台上的小朋友要按老师的要求每几个同学一组,迅速站好。
师:现在游戏开始。我们一起来唱“找朋友”这首歌。
(学生兴致很高,一边拍手做动作,一边唱: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师:台上的小朋友,每2个好朋友一组站在一起。(学生迅速按照的老师的要求,,每2个好朋友迅速站成一组。)
师:大家看,8名小朋友,每2个一组,分成了几组?(生:分成了4组。)
师:你能用这节课学过的知识把3句话说完整吗?
生:8名小朋友,每2个一组,可以分成4组。
游戏继续。(学生们一边拍手一边唱)
师:你还想让他们怎么分?
生:每3个好朋友一组。
师:好,找朋友的游戏继续,每3个小朋友分成一组。你们看看,出现了什么情况呢?(全班互动,唱“找朋友”的歌曲)
(学生迅速按要求站好,还有2个学生找不到小组。)
生:现在每3个小朋友一组,分成了2组,还剩下2人。
生:不够分成3组了,只能分成2组,还剩下2人。
师:还剩下2人。为什么这2个人不能再分一组呢?
生:是3人分一个组的,这2个人不够分一组,所以不能再分了,只能剩下来了。
师:哦,原来在进行平均分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怎么样?
生:要分到不能再分了为止。
师:这8个小朋友还可以怎么分呢?
游戏继续。(可以在小组进行,甚至全班学生都可以参加)学生的兴致高涨。
学生们在一片欢乐中结束了这节课。
在这个好玩的数学练习中,学生们既快乐的做了游戏,又进一步了解数学平均分的概念,他们在课堂中玩得开心,学得快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数学练习好玩,好玩在趣味性。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对于数学练习的设计,趣味性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中,教师没有按部就班的按照学完新课后就进行的书面练习,而是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找朋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练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有趣味的。让他们在玩中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练习的效果。
二、数学练习好玩,好玩在活动性。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这节课的练习,先通过老师指定的8名同学来参加活动做示范,到每个小组甚至全班都参与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加活动,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这个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探索活动,是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活动。
三、数学练习好玩,好玩在思考性。
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在这节课的游戏练习中,学生先按照老师的要求每2个好朋友为一组,看看可以分成几组,到自己思考还可以每几个好朋友为一组来分,可以分成几组,学生们不但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效果,而且还为下面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此教学过程,学生已不仅仅停留在快乐学习的状态,而是进入真正思考的境界。
数学本身,有无穷的美妙。这要靠我们去钻研,去挖掘。“至于运用之妙,那只好存乎其人了!但习惯思考联想的人一定会走得深些远些;没有思考的联想的人,虽然读破万卷书,依然看不到书外的问题。”(华罗庚语)愿我们都去做时时、处处探求教艺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