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注意积极引导。
唯物辨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告诉我们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不可忽视"培养"二字。这里所说的"培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小学生喜新奇,但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积极引导,逐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其观察的能力。
我曾在三年级学生进行实验,组织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结果参加学吹笛子的人数比参加观察小动物生活习性的要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孩子对一支小小竹笛能吹出动听的曲调感到新奇,而猫呀,狗呀,小蜻蛙,小蝌蚪什么的,对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常看见,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后来我们就针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提出一些思考的问题。如,公鸡每天叫几次,是否天天是定时的?猫吃不吃豆子和豆制品?小蝌蚪长大了,尾巴哪儿去了?这些问题孩子们感到很平常,但又回答不上来,这样逐步把小学生的观察积极引导到有目的有意识的具体细致观察的轨道上。通过重新细致观察,学生发现了许多新东西,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对猫呀,狗呀,鸡呀,鸭呀又有了新的认识,观察兴趣与日俱增,观察得也具体细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