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胆实践,勇于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样必然限制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有创新呢?因此在教学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并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科学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认识打下基础。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活动,就没有创新性的发现。在这些创造活动中的“发明创造”,学生不仅获取了“金子”,还练就了能点石成金的指头。这种探索自然科学的实践活动,才是“科学”的最本质的内涵,有了这个本领,学生才能在搞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4.抓住锲机升华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实践﹑探索,收集到丰富的﹑初级的﹑感性事实材料,还必须经过思维再加工,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然而学生的认识是比较混乱的,缺乏条理性,这时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对其思维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对事实材料的分析和概括。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是难以自行探索的,也就无法体验探索的乐趣。如《弹力》一课,学生利用弹性材料做了大量的弹性实验后,积累了丰富的关于物体弹性的感性经验,这时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实验的方法和看到的现象充分地表达出来,互相启发,共同研讨,建立弹性概念。而后,教师问:你用这些材料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发言。然后教师将学生的发言简要记录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相同点。通过进一步讨论,归纳概括出这些物体的共性,即这些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都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弹性”概念水到渠成。这样,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引导梳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分析、概括,就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并最终使创造、实践活动获得创造性成果,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继续探索创新的兴趣,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说教师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是课堂中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但不是学生探究进程中掌握主动权的人。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和设置环境,单进行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能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最终取决于学生本人的情况和努力。作为科学教师需要掌握或了解三方面的知识:科学概念和模型、教学法以及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规律。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需要帮助儿童在他们原由想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正确的科学概念。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常常不能靠一节课来完成,而是需要设置一系列的课来实现。设计系列的课,有助于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制定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