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任务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对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比较多,却较少进行英语思维习惯的培养。通过大量的语言能力训练,学生能够熟记或说出很多单独的英语句子,却不能把语句连贯起来运用,这是因为学生尚未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语言的使用,而语言的思维决定了语言的运用。本文拟就英语思维习惯的培养试作初步的探讨。
一、培养英语思维习惯的重要性
1.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王德春先生在《语言学概论》中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实现思维活动的物质形式;思维是人脑反映和认识客观现实的积极过程,它在客观物质的基础上形成、存在和发展[1]。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现实的过程是抽象思维;以表情、意志、美感形式反映现实的过程是形象思维[2]。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成果都反映在语言单位的意义之中,语言的意义内容相应地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
2.英语思维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现在我国英语教学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时期,英语已真正被当作交际的工具来教、来学和来用交际则离不开思维,人们用语言进行表达的同时也是在用大脑思考,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用词汇组成不同的句子表达不同的意思,就是思维在起作用。[2]而英语思维就是用英语思考,是相对于英语非母语的人在交际时运用其母语进行思维,而后通过翻译法把思维的结果译成英语再传达给对方而言的。[3]英语思维是对所学英语语言的运用,是所学知识结构的表达和语言技巧的综合表现,全面体现英语教学的效果。
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可以提高他们掌握和使用英语的效果,进行英语思维习惯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目前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思维障碍
1.文字与词汇障碍
要学习一门语言,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套文字符号。汉语和英语分属两大截视同的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4]
(1)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对于汉语来说,字又是构成词汇的基础。汉语是单音节的表意文字,一个字表示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又表示一个语素。汉语的文字系统是表意的、具体的。汉字的学习可以跟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从形象的角度来认识、学习和掌握,运用了形象思维。汉语的规则建立在汉字表意的体系之中。
(2)英语的文字符号是由二十六个字母构成,这种拼音文字是无理性的,字母和用字母拼写的词也是无理性的。字母仅给词提供了读音,在英语中学习英语词汇是从抽象到抽象,没有类似汉语这样字与词的概念,英语完全是一个表音的抽象的文字系统。
因此从表意文字跨到表音文字,从对文字的形象认识到抽象认识。这是中国人学习英语时的第一道思维障碍。譬如: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往往全孤立地根据汉语的意义去认识、学习和记忆英语单词,认为每个英语单词都能在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词汇,这就是汉语形象思维的推理方法。
2.语法障碍
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语言的词汇只有接受语法的支配,才能组成话语,表达思想。汉语和英语的句子从语法上按功能都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从结构上都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句子成分也都可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等。[5]但是两种语言在语序上和形态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往往按汉语的思维习惯,借助汉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去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这样就极易出现错误。
例如,汉语中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的排列都是从大到小,而英语中的表达方式则和汉语恰好相反,是从小到大:
At eight o'clock on the morning of July 25 the train started back to Shenyang.
She lives in a small house in a village outside Reading in Berkshire.[6]
再如:汉语中的疑问句只需在一般陈述句后加“吗”,但英语中却要颠倒词序。
陈述句: Every one in the room can hear me.
疑问句:Can everyone in the room hear me?[6]
至于比较复杂的带定语、状语甚至从句的句子,英汉两种语言在词序方面的差别就更大,这些都会给学习者带来思维上的障碍。反意疑问句的回答、动词的形态变化等等也常由于英汉的差异而造成思维上的干扰。
3.文化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7][8]美国语言学家E Sapir说: “文化是社会所做的、所想的,语言是思想的具体形成。”美国翻译家E A Nida说:“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9]可以说,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的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体现出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受民族语言的社会环境(历史、自然条件、宗教、信仰等)的制约。
不同的文化之间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差异,而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接受的是不同的普通文化教育,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文化障碍。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因为对英语的文化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了解不多,就很容易不自觉地将汉语的思维习惯或文化模式套用或强加到英语语言学习中去,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偏误,给学习带来障碍。
三、克服障碍,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习惯
1.把握迁移规律,促进英语学习正迁移
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会对以后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迁移”,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一个新问题的解决,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己有的旧工具实现的……”(巴甫洛夫语),称为正迁移;另一方面,由于共同因素所引起的反应在新旧知识的技能中具有相逆性,因而旧知识旧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具有抑制作用称为“负迁移”(或称干扰)。[10]迁移现象与思维的概括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利用好语言迁移,是思维培养的重要方面。
思维是遵循着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这一发展规律的。教师在讲授语言知识概念时,应尽量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实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化先训练形象思维;然后去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引导学生对新内容进行概括和抽象化的加工,使之尽快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防止负迁移,促进正迁移。
总之,要在教学中形成正迁移,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语言情景,调动他们学习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还应该对两种语言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分析和对比,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解决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矛盾,教会学生正确把握迁移规律,促进英语学习正迁移。
2.克服思维定势影响,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定势”,是心理学术语,它指的是人们在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时的一种特殊心理准备状态。一个人总是用同一种方法去解决同一类问题,于是形成了用一种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的习惯,这就是思维定势。[11]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在学英语时仍然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则思维定势就会起消极作用。要克服这种消极影响,就要设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是要人们不局限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设想各种可能性,求得多种合条件的答案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摆脱僵化思维定势的束缚,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学习新课文时,教师要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来回答问题、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进而推断出课文中事件或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加快阅读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愉快思考,大胆质疑。教师还要善设疑点,加以引导,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3.了解语言背景知识,正确运用英语思维
英语背景知识即是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人们的思维表达方式也不相同。学习英语必须注意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充分认识英语的社会文化意义,从而正确运用英语思维。
文化对比是排除文化干扰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贯彻“联系文化学习语言”的思想。[12]首先,可从词语的文化内涵入手,注重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词语差异以及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次,给学生选择能真正反映英语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背景知识的学习材料,使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对文化的理解更成熟、更全面,提高阅读理解及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多接触、多了解一些交际文化知识,通过开展“英语角”等课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总的来说,汉语和英语是差别很大的两种语言,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受母语——汉语的影响而造成的思维障碍是无意识的。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障碍,则有助于有效地排除障碍、培养英语思维习惯,使学生能更加自如地学习英语。英语教学活动既要侧重语言知识,也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把语言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使学生直接理解英语语言和掌握语言规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语言的使用,而语言的思维决定了语言的运用。本文拟就英语思维习惯的培养试作初步的探讨。
一、培养英语思维习惯的重要性
1.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王德春先生在《语言学概论》中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实现思维活动的物质形式;思维是人脑反映和认识客观现实的积极过程,它在客观物质的基础上形成、存在和发展[1]。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现实的过程是抽象思维;以表情、意志、美感形式反映现实的过程是形象思维[2]。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成果都反映在语言单位的意义之中,语言的意义内容相应地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
2.英语思维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现在我国英语教学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时期,英语已真正被当作交际的工具来教、来学和来用交际则离不开思维,人们用语言进行表达的同时也是在用大脑思考,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用词汇组成不同的句子表达不同的意思,就是思维在起作用。[2]而英语思维就是用英语思考,是相对于英语非母语的人在交际时运用其母语进行思维,而后通过翻译法把思维的结果译成英语再传达给对方而言的。[3]英语思维是对所学英语语言的运用,是所学知识结构的表达和语言技巧的综合表现,全面体现英语教学的效果。
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可以提高他们掌握和使用英语的效果,进行英语思维习惯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目前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思维障碍
1.文字与词汇障碍
要学习一门语言,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套文字符号。汉语和英语分属两大截视同的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4]
(1)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对于汉语来说,字又是构成词汇的基础。汉语是单音节的表意文字,一个字表示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又表示一个语素。汉语的文字系统是表意的、具体的。汉字的学习可以跟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从形象的角度来认识、学习和掌握,运用了形象思维。汉语的规则建立在汉字表意的体系之中。
(2)英语的文字符号是由二十六个字母构成,这种拼音文字是无理性的,字母和用字母拼写的词也是无理性的。字母仅给词提供了读音,在英语中学习英语词汇是从抽象到抽象,没有类似汉语这样字与词的概念,英语完全是一个表音的抽象的文字系统。
因此从表意文字跨到表音文字,从对文字的形象认识到抽象认识。这是中国人学习英语时的第一道思维障碍。譬如: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往往全孤立地根据汉语的意义去认识、学习和记忆英语单词,认为每个英语单词都能在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词汇,这就是汉语形象思维的推理方法。
2.语法障碍
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语言的词汇只有接受语法的支配,才能组成话语,表达思想。汉语和英语的句子从语法上按功能都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从结构上都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句子成分也都可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等。[5]但是两种语言在语序上和形态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往往按汉语的思维习惯,借助汉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去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这样就极易出现错误。
例如,汉语中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的排列都是从大到小,而英语中的表达方式则和汉语恰好相反,是从小到大:
At eight o'clock on the morning of July 25 the train started back to Shenyang.
She lives in a small house in a village outside Reading in Berkshire.[6]
再如:汉语中的疑问句只需在一般陈述句后加“吗”,但英语中却要颠倒词序。
陈述句: Every one in the room can hear me.
疑问句:Can everyone in the room hear me?[6]
至于比较复杂的带定语、状语甚至从句的句子,英汉两种语言在词序方面的差别就更大,这些都会给学习者带来思维上的障碍。反意疑问句的回答、动词的形态变化等等也常由于英汉的差异而造成思维上的干扰。
3.文化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7][8]美国语言学家E Sapir说: “文化是社会所做的、所想的,语言是思想的具体形成。”美国翻译家E A Nida说:“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9]可以说,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的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体现出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受民族语言的社会环境(历史、自然条件、宗教、信仰等)的制约。
不同的文化之间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差异,而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接受的是不同的普通文化教育,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文化障碍。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因为对英语的文化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了解不多,就很容易不自觉地将汉语的思维习惯或文化模式套用或强加到英语语言学习中去,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偏误,给学习带来障碍。
三、克服障碍,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习惯
1.把握迁移规律,促进英语学习正迁移
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会对以后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迁移”,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一个新问题的解决,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己有的旧工具实现的……”(巴甫洛夫语),称为正迁移;另一方面,由于共同因素所引起的反应在新旧知识的技能中具有相逆性,因而旧知识旧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具有抑制作用称为“负迁移”(或称干扰)。[10]迁移现象与思维的概括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利用好语言迁移,是思维培养的重要方面。
思维是遵循着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这一发展规律的。教师在讲授语言知识概念时,应尽量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实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化先训练形象思维;然后去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引导学生对新内容进行概括和抽象化的加工,使之尽快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防止负迁移,促进正迁移。
总之,要在教学中形成正迁移,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语言情景,调动他们学习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还应该对两种语言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分析和对比,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解决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矛盾,教会学生正确把握迁移规律,促进英语学习正迁移。
2.克服思维定势影响,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定势”,是心理学术语,它指的是人们在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时的一种特殊心理准备状态。一个人总是用同一种方法去解决同一类问题,于是形成了用一种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的习惯,这就是思维定势。[11]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在学英语时仍然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则思维定势就会起消极作用。要克服这种消极影响,就要设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是要人们不局限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设想各种可能性,求得多种合条件的答案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摆脱僵化思维定势的束缚,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学习新课文时,教师要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来回答问题、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进而推断出课文中事件或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加快阅读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愉快思考,大胆质疑。教师还要善设疑点,加以引导,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3.了解语言背景知识,正确运用英语思维
英语背景知识即是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人们的思维表达方式也不相同。学习英语必须注意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充分认识英语的社会文化意义,从而正确运用英语思维。
文化对比是排除文化干扰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贯彻“联系文化学习语言”的思想。[12]首先,可从词语的文化内涵入手,注重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词语差异以及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次,给学生选择能真正反映英语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背景知识的学习材料,使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对文化的理解更成熟、更全面,提高阅读理解及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多接触、多了解一些交际文化知识,通过开展“英语角”等课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总的来说,汉语和英语是差别很大的两种语言,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受母语——汉语的影响而造成的思维障碍是无意识的。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障碍,则有助于有效地排除障碍、培养英语思维习惯,使学生能更加自如地学习英语。英语教学活动既要侧重语言知识,也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把语言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使学生直接理解英语语言和掌握语言规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