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综合性”语文学习
研究性学习不在学科知识的序列中构建课程的模式,而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对学科知识的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更自由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魅力。
1 、强调目标的综合性
设计语文活动目标,不仅要围绕一个主题,将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有机整合,还要重视收集、运用、创造信息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给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课题。如:小学三年级第一单元的综合学习“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已经有提示“……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和同学交流”,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涵盖语文知识和能力,能够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具体的可以概括为:能运用合适的书面表达形式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并能和同学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明白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一份学生课余生活的记录,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体验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到相互交流的乐趣。而在这一个层面上学生将获得更长远的发展,语文课程的目标将获得更全面的实现。
2 、强调内容的综合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涉及面很广,有对自然的感受与探索,有对文化的追溯与思考,有对情感的品味与反思等等,几乎涵盖了自然、社会、生活等各领域,横跨历史、地理、生物、天文、艺术甚至理化等各学科。即使表面看似简单平常的话题,也是多方面内容的“综合”。这就要求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应以语文为主,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运用各科资源,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活动与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凸现语文作为各个学科的基础性,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有位教师在上完《赤壁之战》一课后,发现学生仍意犹未尽,她立刻以本篇课文为生发点设计并上了一堂语文综合活动课。具体内容如下:
A 、【辞海拾贝】重在让学生说出与三国有关的成语与歇后语,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桃园结义、神机妙算、诸葛亮弹琴、诸葛亮的鹅毛扇、关公照镜子、张飞穿针……
B 、【才华展示】 通过讲故事、朗读、表演等形式各施其才
C 、【脑力冲浪】 重在让学生写一写、评一评三国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张飞、关羽、赵云等)通过开展辩论,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人物。
D 、【开心一刻】三国主题歌,诗词鉴赏(《七步诗》《赤壁怀古》),三国地图(魏蜀吴地图、荆州图) , 三国连环画(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通过综合性学习,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表演能力、评判他人的能力、音乐鉴赏能力、组织策划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潜能得到发挥,互助合作精神得到发扬。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感受到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此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
3 、强调形式的综合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宽泛,开放性强,相对应的,我们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活动形式也应该异彩纷呈,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环境的特点自由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网络虚拟世界讨论、交流,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如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要求学生“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教学中要深刻领会这一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开拓视野,敢于学习。比如,了解“端午节” 的民间习俗,当然需要查看有关的资料,了解端午节的渊源和相关的知识;同时可以去收集一些端午节时人们开展各种活动的照片;还可以去访问附近的老人,听他们讲讲屈原的故事,说说端午节民间习俗的变化;还可以学着包粽子,做香袋;最后可以综合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做一次汇报。当然,作为三年级的学生要求不能过高,要注重学习活动中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