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主体性”语文学习
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个体的一种自主活动,别人无法代替,教师也无法单向决定。“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正式着眼于学生主体的学习行为必须是“研究”、“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主动地“获取”,才能变“学会”为“会学”,真正的提高学习能力,而不再一味依赖教师的传授和灌输。 为更好地落实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应做到以下两个“结合”。
1 、教师指导和学生研究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和组织者”。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中我们知道,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因此,研究性学习并没有排除学习指导,相反,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顾明远教授曾经指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会进行研究性的教学,能对学生的学习、研究予以切实有效的指导。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赤壁之战》的“火攻”计策时,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能说说黄盖的这一计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学生们进行了充分的研读后,教师又与大家一起进行研讨、交流:( 1 )连船。(师问: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2 )轻信投降。(为什么会轻信?)( 3 )东南风很急。(读句子时,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东南风会助他们一臂之力?)这些问题的提出是点晴之笔,它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火攻”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有着极大的作用,同时也为理解人物的性格打下了基础。整堂课容量非常大,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己在研究、在学习,教师只是在关键处旁敲侧击,加以引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叶圣陶 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他说,“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学生逐步摆脱老师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和指导,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让学生自学后提出不懂的地方。对于他们不懂得这些问题,教师进行归类:有的没什么意义;有的有知识性,没讨论价值;有的有一定价值,但可很快解决;有的接近中心,有较大价值;有的有很大价值。最后,再围绕最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研究讨论。在开始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还应“扶”着学生走一程,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研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学习方法。此时教师的指导要“少而精”、“指导要得法”。
2 、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自我解决,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个人独立研究开展是这一教学方式的最基本形式。学生可从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获得对所研究内容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个人文化和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要群策群力,发扬合作精神,通过综合性学习的策划、实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后,师生共同确定“环保教育”研究专题,这个专题可以分成若干个子专题,如环境污染和保护问题研究、生态平衡问题研究、资源污染和利用问题研究、环保问题引发的自然灾难研究等。这些子专题可以由一个组员完成,也可以是几个组员共同完成。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既有明确分工,又团结合作,相互支持,期间教师也要积极参与研究学习的整个过程,指导同学们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及时帮助专题组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