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这篇文章选自2013年第7期《湖北教育》。文章结合两个实例,把本体性教学目标和非本体性教学目标说得非常清楚。我们常问: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读了文章我知道了, 以教材为例子,把准本体性教学目标,将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实践落实到具体的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变成以语言文字学习为目的的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
把准本体目标 关注过程方法
——例谈语文本体性教学目标
秭归县教研室 梅兴谦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祖国各地民居的特点。”这是开学不久我到学校听课,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5各具特色的民居》的开课导语。一言之间,会折射出一位语文教师的基本教学思想,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探讨民居特点的吗?如果按此表述展开教学,教学重点将走向何方?
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大致划分为本体性教学目标和非本体性教学目标。本体性教学目标是反映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这类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如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非本体性教学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等,这类教学目标不是语文课程独担,而是众多基础学科共同承担的,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课程。
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开展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目标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首先,我们以《5各具特色的民居》为例来分析如何把准本体教学目标。
单元导语:学习本组课文,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细读这个提示,会得到以下信息:
1. 学习本组课文,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单元导语)默读下面的课文,说说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前连接语)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特点是一个非本体性教学目标, 导语和连接语对其要求为了解。了解是低层次要求,只要让学生知道或知晓就行了。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是一个浅层次目标,通过一至二遍朗读就能达到。上文提到,非本体性教学目标渗透在本体性教学目标过程之中,那么, 非本体性教学目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特点渗透在怎样的过程之中呢?其一, 读的过程;其二,收集、整理、概括信息的过程;其三,说出的过程。这三个过程,都是在语言文字活动中展开的,是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学习运用的实践过程,是文本内容的自然显现, 所以,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特点,不是语文教学本体关注的核心。语文教学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实现这个结论过程中所包含的知识、方法与能力。例如,“说出的过程”,学生经过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在班上将自己的阅读结果与大家交流,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概括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特点的准确性,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习惯,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表达流畅、语言精彩,还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语病,科学评价学生的发言。
2、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单元导语)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课前连接语)读写结合、学用结合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本体性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具体介绍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建造方法以及形状、功能等方面的语段,再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相关语段,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适时适度地点拨、引领、归纳、提炼,加深学生对文本表达方法的领悟。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再补充一些课前搜集的有关民居的资料,也可以出示不同种类的民居图片、音像资料,或设计一些随文练笔让学生选做。比如,为中国民居博物馆写一段关于重庆吊脚楼(或其他本地特色建筑)的解说词,以某一种民居的口吻做自我介绍等等,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教材编排特点,,对照课程标准高段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 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的要求,本文教学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
(l) 初读课文。读对读通,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自主阅读,可采用找中心句、重点句和列提纲的方法,理清说明顺序。
(2) 再读课文,画画批批。找出表达民居特点的词语。把话变成画。分别勾勒出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形象,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点,体会文化内涵。也可以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分客家围屋组、傣家竹楼组,先分组读、议,再相互交流、补充。
(3) 把两篇短文对照起来读一读,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更多地领悟表达方法。
(4) 随堂练笔:仿照本文方法介绍本地某一特色建筑,再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为例,其教学目标极容易步人以下误区:
1.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 .感受蔺相如在绳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和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广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3 .体会廉颇与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感受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和宽广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比较三个目标,目标2 和目标3明显是非本体性教学目标,这里却被确定为教学重点。这样,整堂课就会围绕着人物思想品质的理解展开教学。按照这个目标教学,即使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插人朗读、词语教学、人物描写方法等各种本体性教学,但这些本体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沦为了一种点缀,一种无足轻重的添加, 因为这堂课教学哪些语文知识、方法或技能,必须服从非本体目标教学的需要。可以肯定,学生学完这篇课文留下的痕迹就是知道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的故事,当然也认识了廉颇智勇双全、蔺相如深明大义等优良品质。但是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方法,或在语文技能方面有哪些提高,不仅学生不明白,教师可能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么,这篇课文的目标应该怎样设定呢? 根据册次目标要求以及单元训练重点,可设定以下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 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这三个目标都蕴含着实实在在的语文知识、方法与技能,都注重让学生在读与悟的过程中掌握语文方法,形成概括能力,增强表达技能,还注重了语言积累与书写练习。分清了本体性教学目标和非本体性教学目标,也就不难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课程中举起“人文性”的大旗,旨在平衡语文课程的“立意”,使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更加完美丰满,而不是要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强调二者的统一,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始终负载着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实施应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人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