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还是五维——目标的维度框架应该体现学科特色
国家关于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概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英语学科课程专家根据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特点,将三维目标细化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项,以饼图形式呈现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教育部,2001)。两种目标体系的并存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困惑,在设计目标时是依据三维还是依据五个板块?教师往往听从学校或教参的意见。于是,各学校依据自己的理解为教师规定了英语教学目标的表述维度,有的学校要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有的学校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德育三个维度设计,有的学校则更为简单地要求英语教师从知识、能力和其他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在这些纷繁多样的教学目标维度和框架面前,教师很难判断,失去了深入分析和把握目标的动力和方向,索性人云亦云,学校让怎么写就怎么写。僵硬、死板的教学目标失去了对教学的指导性,导致了目标与过程分离。比如,一位教师对EEC英语四年级下册Lesson 5 Happy Birthday to You! 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描述: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借助图片读懂故事,分角色朗读故事。
2.能够正确听出、说出、理解并认读故事中相关词汇、句型。
3.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故事中搜索有用信息,根据图片和主要词汇的提示对故事进行简单复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谜语、师生对话、回答问题、图片排序、填写信息卡、true or false、图文匹配、带旁白的表演故事等活动,从整体至部分理解、学习故事。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故事学习的快乐,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通过故事内容感受亲情带来的快乐,引导学生要关爱朋友和家人。
从上述教学目标来看,简单套用三维框架并不适合英语学科,因为其中的过程方法目标常常会被老师们理解为教学过程,同时该框架遗漏了英语学科重要的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最后落实的只是知识和技能目标。
在此,我建议教师采取下列改进策略:要遵循学科特点,统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维度框架,即按照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进行确定和表述。其实,这与三维目标框架并不矛盾。我认为,英语学科教学目标的五个板块并不是五维目标,而是依据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科特色对三维目标的细化。比如,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细化为学习策略目标,将文化意识从知识和技能目标中分化出来并加以凸显和强调,为教师教学目标设计提供了更为具体和符合学科特色的操作框架。当然,由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并不要求每节课同时具备这五个方面的目标价值,但教师还是要根据这一框架尽可能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教学目标价值,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和高效。根据这一框架,上述教学案例的教学目标可进行如下设计:
1. 语言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听懂故事,并能够分角色表演故事。
2. 语言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初步综合运用有关亲属的词汇(grandma, grandpa, uncle, aunt, cousin),以及使用重点句型This is from your aunt. Open it. Don’t say that. Write a thank-you card. All right.进行相互交流。
3. 学习策略目标:
学生能够利用树状图记忆有关亲属的词汇。
4. 文化意识目标:
学生能够知道在西方文化中收到生日礼物后要给对方写感谢卡。
5. 情感态度目标:
学生能够在其他同学生日到来时给予英文祝福或赠送礼物。
从上述目标的表述来看,小学英语教学中最核心的目标还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目标,其他三项目标是辅助性目标,但它们对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更为丰富和人文的情境和背景,在课堂教学中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