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今天要谈的例子是一次磨课时关于教学目标确定的经历,是《爱如茉莉》第二课时的三次教学目标确定。
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目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联系具体的细节描写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读懂文中主人公之间如茉莉般的真爱。
3.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真切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基于专家指导的教学目标(二)
1.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潜心读书,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情感,从而理解“爱如茉莉”。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感悟爱的真谛。
3.品读关键字词,引导掌握品词析句的方法。
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目标(三)
1.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进一步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情感。
2.学习抓住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阅读。
细细分析三次的教学目标,不难看出第一次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目标是过于关注课文内容理解的教学目标,如“认读生字新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这是知识目标,应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而“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文中主人公之间如茉莉般的真爱。再有“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这仅仅关注的是对课文的理解,目标的设定仅仅是在“教课文”,而不是在“教语文”。何为“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吴忠豪教授认为:“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所以我们认为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目标制定是在“教课文”,离“教语文”目标甚远。
基于专家指导下的教学目标,有了明显的不同,第一条关注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情感,从而理解“爱如茉莉”,第三条“品读关键字词,引导掌握品词析句的方法”,这还都是认知目标,缺少能力目标,一堂课学习完了学生对某一点的语文能力还难以形成。第二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感悟爱的真谛”,有点重复,可以和第一条目标合并。
经过专家的再次指导和行动小组的商讨,最后我们确定了两条教学目标,就是上面的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目标(三),大家一致认为这两条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目标整合优化。把抓住细节描写体会课文情感与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去阅读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整合,知识和技能目标的整合。二是目标的表达准确和明确。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一堂课一、两个目标足已,要一堂课一得或一课一得。三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可测量性。“学习抓住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阅读”这条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生学习结果有明确的界定。四是教学目标体现了发展性。教学的关键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应该说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抓住细节描写去阅读文章的语文能力已初步形成。
因而,一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目标也不止一个,一项项目标列出来,往往平分秋色,没有重点,没有主次,目标与目标之间缺乏联系,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也常常油水分离,于是就出现目标多、花时多而效率低的情况。为此,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整合重点目标。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是“水过地皮湿”,要勇于放下。因为暂时的放下,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古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所以,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