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这篇文章所提出的策略虽不新颖,却很实在。如果每篇课文都能做到“三要”,那也就可以有效解决目标制定的积弊。
例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于通元
一、要多角度解读教材
一是撇开“这是一篇课文”的思维定式,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读者阅读文本。在解读文本时,要暂时忘记自己教师的身份和教学任务,以从容的心态与作者倾心交谈,用悠然的心与作者对话,在一次次与作者的心灵碰撞后,就能发现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谋篇布局的方法,以及文中隐藏的要点和关键。对教材的特点和特色理解了,课堂上就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文本,组织教学。
二是作为教师去阅读教材。拿到文本材料,先不要急着去看教参和相关资料,也不要像赶集似的匆匆浏览,自己先要进入文本。解读文本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不断提炼自己的观点,产生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回归自己的角色,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去潜心引导,去感受语言的潜力,去揣摩编者意图,进而创造性地构建知识体系,设计教学环节。
三是作为一名学生去阅读材料。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体悟文本、获得语言、方法和情感的积淀都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因此,解读文本时,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细读教材,要体察学生在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方法。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于老师紧紧扣住一个“恨”字,在四十分钟里多次引导学生以一定速度默读课文,做批注,写出阅读时的想法,深入地感悟课文,给学生尽量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增强学生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的情感,以及对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惋惜之情。这样让学生经历对语言推敲、体悟的实践过程,就能提高他们的语
文素养。
二、要整体把握,前后贯通
首先,要将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整体接触文本,全身心投入作品之中,凭借直觉,对文本整体做灵感式体悟。如:《大江保卫站》第一部分总写了灾情危急,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站。第二部分写了解放军抗洪中的三个典型场面。这三个场面,角度各有不同,写法各异。第二个场面描写的是保卫站中的特写镜头———黄晓文的典型事迹。作者抓住人物的言与行,刻画了他坚强不屈的英雄本色。第三个场面,作者虽是写了群体抗洪,但角度已发生了变化———写抢救洪水中的群众。没有了前面两个场面中对抗洪官兵的细致刻画,而是运用大量的排比写出解放军英勇无畏,心系人民的鱼水深情。最后一部分回应课题,照应第一节,抒发对解放军的钦佩与赞颂。整篇文章各个部分密不可分,浑然一体。因此,阅读作品,不能仅仅局限于作品的局部,应将细节与主题有机联系起来,通过文字表层读懂文章的意蕴和意境,体会作品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要找准切入点,牵一发动全“文”。文本从哪里切入最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情”就是感情,“采”就是语言表达。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切入点,就可以“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就能体现教学的创造性和教学的智慧。
三、要有单元整体意识
一篇课文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单元整体和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有机构成。因此,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教学重点的确定,需要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编辑意图有整体的理解,了解一篇课文在整个语文教学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做到了解一套,熟悉一本,明确一单元,备好一课。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主要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骨灰撒放大海的情景,讴歌了伟人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体会人们因伟人的离去悲伤不已的心情上。显然,这样的教学视野太过“狭窄”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应该是让学生感悟只有奉献才能永生的道理。本组还有《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和《艾滋病小斗士》这两篇课文,也揭示了同一个主题思想,即“无私奉献”。其实,教材编者的意图不难理解,关键看你有没有深入教材、细研文本。如果在解读教材时真正能做到联系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思考,那就不会出现“偏读”的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