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着重体现“过程性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与原来的《大纲》的最大差别在于:首次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课程价值由单一的工具性价值转向多维的工具性、过程性和文化性价值。 什么是数学的过程性价值呢?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就是数学的过程性价值。
传统的数学过多地注重了它的工具性价值(在过去称数学就是‘‘算术”),这个片面的理解,导致了许多人对数学教学的理解为:就是让学生学会计算,学会解题。中国的中小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举世公认,同样,中国的中小学生相对于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一定差距,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的理念进一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据统记:现在的科学知识每两年翮一番。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不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就掌握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基本的,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依靠本身的能力自我发展而得到的,这个自我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就是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个自我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只能靠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这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体现出数学活动的“过程性价值’’。
过程性价值具体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哪些方面呢?
一方面,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更应当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也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而学到知识和技能, 同时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总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过程性价值就体现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在这个基本模式中,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数学问题中,抽象概括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建模,是学生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结果,同时也是学生最感困难的地方。因为,依据“学科中心理论’’认为:这个模型的建立是靠学生这个主体本身自己建构的,是—种内在的心智活动,是内因所起作用的结果,是教师这个外因不可替代的。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教师这个外因永远只是一种辅助作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怍者。学生这个内因,是在外因的组织引导下,通过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得到结果。所以,更具体的说,过程性价值就体现在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