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一(王彩霞)
推荐理由:师生交往的教学观是把教师和学生看作“双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话动。广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都是交往的实践,实践过程蕴含了“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双重关系的有机统一。因此,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通过课程中介而结成的一种交往关系,以交往解释的教学过程更能揭示教学的本质。
构建新的教学观——交住教学观
(1)交拄的属性。把教学过程定位为交往。是由交往的属性决定的。交往就是共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第一,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投有商低、强弱之分。通过交往,建立起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二,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正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1)交往教学双的意义。用交往的“主—客—主体”模式解释教学过程,将克服“主—客体’模式的缺陷,其比点如下:
第一,建立了教学过程中的多重主体际关系。教学过程不是单一主体和客体的两极摆动,而是教师和学生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的交往过程,它生成的多重主体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主体际关系、教师间的主体际关系、学生间的主体际关系。作为个人的主体性,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突显出来了,学 生不再是教师控制的客体,而是与教师平等交流的主体。
第二,克服了片面的教学目标,使人获得了全面发展其完善人格的条件。教学目标不再单纯为知识教学,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发展也是交往教学的应有职责。
第三,沟通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使教学获得了完整 的内涵。交往教学不再是单纯传播科学知识,而是走向生活世界,师生关系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一种“生活关系”,教师和学生在“生活”中以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和沟通,在创造他们交往关系的同时,也是创造着生活,体验、内化着生活的要求。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4]它走出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这两个极端,把教师和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两个主体,这两个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平等对话、交流使两者的生命力得以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