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老师上课的姿势、举止动作都会影响学。吸引学生的是教师的姿态亲切、谦和,对学生的行为举止以手势、眼神来暗示,以面部表情来表示赞同和反对,这比严格的管理和训斥效果更佳。经验告诉我们,微笑可以造成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起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美术学习表现能力的作用。在美术课堂上,教师的姿势和动作更不拘形式,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一对一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通常更喜欢接触,它胜于口头或目光交流。
在教三年级美术《会说话的手》一课,在进行手偶游戏时,在学生已按捺不住自己可以创造奇妙的手偶形象的激动心情时,我便让学生上台表演,有的学生做出了各种小动物的形象。如:穿裙子的小女孩,鸵鸟,蜗牛,长颈鹿,大灰狼等,还有的学生积极思维,做出了各种指偶,真让人赞叹不已。我也及时地参与其中。教师的一句肯定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让学生们的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挥,有理由相信,在以后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学会自己运用创造的思维进行更高水平的创造。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上会有一定差异,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美术作品,更不能用“画得像不像”来衡量学生的作品。在教学中,画得特别好的学生,最大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某些表现能力差的学生,最害怕的受到教师的挖苦、冷落。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时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画得差的要表现他的“闪光点”,从涂色、构图方面去鼓励学生的优点,激发学习积极性。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对美术作品的评价结论也就不同。在每次下课前给学生评价自我,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审美等方面的能力,并且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了宽容。
因此,只有创造开放的美术教学空间,才能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空间,课堂才会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