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教育、特别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当前,素质教育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热点。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可谓是妇孺皆知。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学生基本科学素养总体水平偏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
第一,领导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事实证明,有什么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和评价标准。因此,必须把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来抓。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我们强调转变观念,必须按“三个面向”的要求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接轨。
第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一、学习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两个明确的观点:今天教育的内容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应该是方法,方法比事实更重要。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学习方法指导是培养跨世纪的一代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我们正处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人们只有具备获取新知识和新能力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不至于落后,才能为社会的发展作一份贡献。因此,世界各国为了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都在进行教育改革,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家和教育家都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
事实证明:小学阶段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学习初步的学习方法,在小学阶段就会有力不从心之感。到了中学,就会一败涂地,落在后面。
二、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什么呢?所谓科学态度乃是一个人在从事、研究科学时所持有的观点、看法、心理的倾向或心理上的准备。在我国对科学态度有一种提法,就是科学精神,在西方国家很少见到用科学精神这个词,相近的有“批判性思维”。在美国先进科学协会颁布的《2061计划》中,提出通过科学教育儿童应该具有的科学态度是:
1.好奇心:善于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地去寻求答案。
2.尊重实证:思路开阔,积极主动地去考虑不同的、有冲突的实证。
3.批判地思考:权衡、观察和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评价。
4.灵活性:积极主动地接受经证实的结论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认识。
5.对变化世界敏感:有尊重生命和环境的觉悟。
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具有下面一些主要态度:
1、必须具备强烈的好奇心。要研究科学首先必须对万事万物感到浓厚的兴趣,换言之,必须具备强烈的好奇心理,对于大自然中各种现象或问题,喜欢加以探索研究,事事均想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求个“水落石出”,找出真相,否则决不轻易放弃,因此好奇心是揭开宇宙奥密的一把钥匙。.
2、要具备质疑的精神。要发掘真相获得真理,除了要具备好奇好学的态度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具备怀疑的精神。在科学史上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重大的创造或成就都是归功于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结果。十七世纪以前,大家都相信托勒米的学说: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环绕地球而运转的观点,几千年来大家都公认这种主张是一种无可争辩的“真理”。后来哥白尼经过仔细的观察研究之后,便大胆的怀疑这些“真理”的正确性,由于他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终于推翻了过去“权威”的主张,天文学也因此产生了观念上的大革命。
3、与人合作、不怕困难。今天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合作、做成一件事要不怕困难,坚持到底,从事科学研究则更应如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中,大都要通过观察、实验、集体讨论等活动来完成。完成这些活动往往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数人合作,这也是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今天的社会独生子女多,在这些独生子女的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皇帝病”,如自负、离群、畏难等。因此在现今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就显得非常必要。
4、尊重生命和爱护环境的觉悟。尊重生命就要知道生命的宝贵,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它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娃娃的科学态度培养起。
通过对科学态度的培养,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遵循自然规律,,善待生命,决不做自然界的征服者。
第三,改变学习方式,转变教学形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这样的状态下,一部分学生虽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需要的素质。在一些学生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改革教学形式。
1、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学生在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的主动参与、感受、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的过程。由于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法的掌握、感受和体验,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对培养学生优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等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学科学,做科学,从而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乐趣,领会到探究才是科学的核心。
2、贯穿科学史的教育
通过了解科学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让学生产生对科学的好奇和热情,开阔视野。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在科学教学中要宣扬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终于为中国的水稻增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在科学史的教学中,介绍科学家实事求是、谦虚的科学态度。也会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很大影响。
3、改革科学实验教学
以往的实验课由于片面追求及格率,实验的内容、过程是验证性的,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学生只有自己设计实验,才能真正的深入了解实验,从实验中获取知识,通过验证自己的想法获得快乐。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性”的实验环境。学生大胆进行各种尝试,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最后,充分拓宽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
学生获取科学信息资源的渠道除正规的学校教育外,主要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网上查询作为获取科学信息的一种手段,但由于学生平时作业比较繁重,再加上兴趣不浓,所以还没有被充分利用。因此,拓宽获取科学资源的渠道,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保证。
1、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手边已有的材料。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世界各国都在倡导科学教育需要普及和提高,但除了一般的科学课,中国学生科普知识接触较少,“普及不够”,科学素养收到影响。科普影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包括科普电影和科普系列剧。在互联网上有着海量的科学影视戏院,内容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对促进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这些科普影视资源加以有目的,有条理的整理和运用。我们还可以把科普影视作为校本课程内容进行开发、探索,这样可以借助于高质量比选片将科普影视引入学校和课堂丰富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更全面的提升。
3、我们还可从拓宽学校、社会、家庭等渠道入手,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配合的育人环境。
综上,尽管学生在科学方法的掌握,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在科学精神以及实验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我们充分拓宽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教学形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转变教育观念,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培养其科学态度,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