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教育价值论谈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的要求是: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中的“有价值的数学”是什么?
新课标是这样解读的:“‘有价值的数学’不仅是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且是对学生从事任何事情都有用的数学”。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是指,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的时间里学习的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数学内容。比如四则计算、方程、概念、公式、法则、统计、概率、位置、图形变换等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的继续学习要用的数学内容,这些内容根据它们的难易程度,及学生年龄的不同特点,科学的分布在不同的年级教材中,前一个年级的知识是后一个年级的知识基础。你要继续学习,就要学好基础知识——打好双基,这是数学的工具性的价值。相对来说,过多的繁难计算,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习它们的价值便将降低。 而“对学生从事任何事情都有用的数学”又是指什么的呢? 我们知道,数学除了具有工具性价值外,还有过程性和文化性价值。 数学的过程性价值的体现主要靠学习过程中形成。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人们的心智与人格参与其间,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在这一过程中,经历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的来龙去脉,正是数学素养形成的过程,也是学会数学思考的过程,这正是数学的过程价值的育人与启智作用所在。从中可以看出,数学学习内容的选择倒是其次,主要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是最具价值的。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历了数学思考,就有它的价值。 数学的文化价值是体现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形成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的辨证统一之中,数学的文化价值既体现在工具价值之中,又体现在过程价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