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童话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结语是这样写的:“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两个“幸福”给我们留下了思考与想象的空间,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解读的:
(老师:)“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这句话中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
这里的“幸福”实际就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受罪和死亡。
老师继续追问:从文章的结尾中,你能体会出作者包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文章的结尾饱含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这种侧重社会学视角的解读在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只是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个方面。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中小学文学作品教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多采用单一的社会学视角,特别注重具体文本与文章作者、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作品产生的历史性或历史性的社会价值,“社会主题”成为文本解读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种作品解读的方式,应用到对常人体童话的解读时,根据不同的文本情况,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也容易导致教师引导过程中出现如上文那样的情况,教师局限于教学参考书上的归纳——“这个童话深刻地批判了贫富不均的资本主义社会,表达了对穷苦孩子的同情。”这样的结论尽管代表了一种观念,但是却也很有局限性和狭隘性:忘却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忘却了学生的真切体验,忘却了这是一篇引人思考的童话作品。像这篇饱蘸情感令人凄楚的童话,其实不需要老师去特别强调政治性的批判意义,因为作品的意义不止于此,要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解读空间,表达出他们自己不同的想象和理解。
在近百年的语文教学历史进程中,类似这样的解读方式使我们狭隘地误读了很多来自异邦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契诃夫的《凡卡》通常被解读成:“通过写在鞋铺当学徒的凡卡的苦难遭遇,反映了沙俄时代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样的引导不可否认其现实主义的有意义的一面,只是当我们抽空童话作品中深沉而辽远的充满想象的文学张力、解读空间与情感体验的时候,答案直接上升到对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黑暗面的批判时,孩子的心中又作何回应,也许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自然萌发的怜悯和同情之心,甚至是想要具体行动来帮助受伤害的小朋友的念头都在老师的政治性引导下,把真挚友善的童心变成了阶级化的痛恨,简单的把生活的苦难归结为社会制度的黑暗和反动,把情感都转化为憎恨了。不妨这样假设一下,当他们碰巧在自己的身边发现了类似的状况时,书本教给他们的观念是否能够使他们想到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出现了这样的状况,那么他们就也必须憎恨和批判社会主义的黑暗和腐朽呢?总的来说,思维定势且偏重政治化的主题先行的阅读教学,过去已经给我们的文学教育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创伤,现在其影响依然存在着,需要正确的引导和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