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尤其是中低年级教材)中编选了诸多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童话体文章,如《小马过河》、《神笔马良》、《美丽的公鸡》、《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含影视作品的欣赏)中,童话作品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应该说,童话是儿童较早并大量接触到的文学样式之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势必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教学过程是形式多样而又富有个性色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教师还应努力使儿童感受到语文是乐趣的源泉,使儿童在人生学习的最初阶段体会到求知的乐趣。为此,教师必须谙知学生心理,明晰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并探索儿童心理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这样,才能不使儿童想阅读的念头泯灭,才能赋予教学以更美的途径。
作为“文学”的童话,教师理应遵循文学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并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文学之“美”充分显现出来。为此,在了解了童话的文体特征之后,我们还应认识到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由表及里的三个基本层次:语言符号—文学形象—文学蕴含。这三个层次明确告知我们,作为文学的童话,其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是:识别语言符号,学习语言,感受文学语言美;再现文学形象,培养想象,体悟文学形象美;挖掘文学蕴含,锻炼思维,理解文学意蕴美。
这样,在童话体文章的教学中,就不能以简单的课文分析、乏味单调的认知活动作为课堂的主要形式,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习主体内在的对文学形象的感知、体悟与理解的心理过程,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本身的理解,而且使其不能获得真正的文学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