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用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情节和形象、充满趣味的语言为儿童营造一个美妙的幻想世界,对愉悦儿童的心灵、开启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培养儿童美好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童话是一种滋养儿童精神世界独特有效的方式。童话里的世界和孩子内心的世界是相通的,童话里的世界在孩子看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纯粹,孩子们愿意沉浸在童话里,他们的心灵在童话里也得到了自由的舒展,生命得到了甘露的润泽。
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有较多的道德训诫和实用性解释,忽视了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角度进行的引导,把形美、意美、音美的文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置童话的诗意、幻想、快乐、游戏等特性于不顾,还美其名曰“寓教于乐”,实际上这些忽视童话审美特征的做法,背离了童话的本体功能。童话到底教什么?首先,从教学内容看,童话通俗易懂,学生自己能读明白,似乎不用教。其次,从编者意图来看,除了润泽儿童的心灵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之外,就是学段教学目标过于简单,第一学段只要求“朗读和背诵课文”,第二学段只要求“复述故事”或“讲讲这个故事”。那是不是读熟到会背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呢?最后,从教学方法看,童话故事无非就是读读演演对话,品悟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等,整个教学流程趋于模式,却始终无法突破。基于以上几点,似乎对于教什么有点模糊,但又很明确。
记得儿童文学作家彭懿,是个幻想文学作家曾在讲述故事时说“在没有推开那扇门时,总在想门后是什么?而当你推开那扇门时,你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幻想故事往往就是这样开始的,那么我们在教学童话故事是不是也会这样呢?还是跟其他类型的课文进行一样的模式教学呢?我想彭懿的这个讲述,给了我很好的启示。每一类型的课文,教学模式不可能是一样的。童话类型的课文,当你开始读时,你就推开了一扇门,进入另一个世界。那么童话故事到底教什么?我结合《世界多美呀》谈几点体会。
一、借助童话教学唤醒孩子沉睡的心灵
【案例】
师:鸡宝宝生活在黄乎乎的蛋壳里,就认为世界是黄色的。鸡宝宝的想法时吗?赶快告诉它。
PPT出示:小鸡,小鸡,世界可不都是黄乎乎的,____。
生川、鸡,小鸡,世界可不都是黄乎乎的,世界是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
师:真了不起,刚学的词语都会用了!
生:小鸡,小鸡,世界可不都是黄乎乎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
师:你眼中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
生:小鸡,小鸡,世界可不都是黄乎乎的,世界的每个季节的色彩都不同呢。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睡醒的小鸡宝宝可着急了,它多想马上就出来看看你们说的世界呀!于是,它开始干什么?(自由读、个别读)
PPT出示:小鸡用小尖嘴啄蛋壳儿。它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才啄了一个小小的洞眼。
【点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案例中以对话的形式来激发孩子们对文本的探索,尝试着用孩子们对现有世界的认识来唤醒蛋壳中的小鸡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引领孩子们由现实世界进入了小鸡的世界,在充分体验小鸡的孤单、无聊和难受之后,在对话中实现了两种世界的交接。以一种生命的灵动的对话来增强孩子们的生命体验,对世界的已感知和未感知的一种交流。这是一种唤醒、一种鼓舞,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二、借助童话教学在孩子心中培植想象
【案例】
师:小鸡们,请把你们刚才看到的告诉老师。
PPT出示: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括号里的内容)
师:多么美啊,用你那美妙的声音再展示一下吧。
(选择判断色彩,出示蓝湛湛的天空。)
师:这样的天空多美啊,多蓝啊,蓝得就像洗过一样干净透明。这样的天空就用哪个词来形容?(蓝湛湛)读读这个词。(生读)
师:能把这样的天空读美吗?(生读)
师:水汪汪的蓝天真好看。除了天空还有什么也是蓝湛湛的呢?
生:大海。
PPT出示:大海是()的 ()的大海
(以同样的方式学习“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指导朗读这一句话。)
师:放眼望去,鸡宝宝还看到了哪些美丽的事物呢?
师:鸡宝宝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请你也用上这样的词语来说一说。
____是绿____。
____是红____。
____是金____。
____是蓝____。
师:除了这些图片上看到的以外,你还可以说一两个吗?
【点评】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形象地说:“情感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执教者在引领孩子积累、咀嚼、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让孩子们在语言文字的空白处,在富有生命感的意境中加以想象,化抽象为具体,以好奇灵动的童心去体验,并由此而生发、提炼语言。低年级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而童话故事总是在未尽处留下空白,让学生去想象。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让孩子们在童话故事的空白处展开想象,化抽象为具体,以好奇灵动的童心去想象,去体验。在启发孩子们自由表达的同时,执教者也用丰富的情感语言给孩子们以提升、激励和唤醒。教者注重了学生作为小鸡个体的体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说来表达。通过有效氛围的营造,激发孩子们的已有生活经验,让孩子们融入文本,将富有灵气的心灵语言与孩子的表象相对接,使得生命浸润到语言的意象里。
三、借助童话教学在孩子心中烙下故事
【案例】
师:蛋壳中的小鸡看到这么美的世界,迫不及待地钻出来了!它兴奋地说——(出示:原来世界这么美呀!)
生:齐读 原来世界这么美呀!
师:出示,引读并表演:小鸡可高兴了。(它急着想干嘛?来,我们边读边学着小鸡做一做)它用翅膀一撑,就把蛋壳儿撑破了。它叽叽叽地叫着,慢慢站了起来。
生:自由做动作
师:(播放音乐,出示)你们听:叽叽,叽叽,小鸡是在说:
生:——世界多美呀——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
师:小鸡出了壳真是太高兴了,我们大声地欢呼:
生:——世界多美呀——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
【点评】童话故事把自然常识、认识规律、思想品德教育蕴含于字里行间,这既有利于启发思维,开发智力,又有利于扩充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还有一利于加强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以为教学时,应该将故事烙印于儿童的大脑中,不便于过分地去肢解童话。在童话教学中,我们不需要过多的去分析童话故事,更不要切成板块,把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分割得支离破碎。就如推开一扇门以后,那么在你进入这扇门之后,你就是这扇门里的主人,你得完全融入这扇门后的世界里。童话教学也应如此,应在童话的世界里学习童话,在童话的情境中学习童话。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如何帮助孩子们推开这扇门,让孩子进入到这个门里去。当孩子们遇到相同的情境时,孩子们自然就想到了这个童话故事,而不是说一句什么道德品德的话语,这样也更符合课标的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的教学,这就是吸收,内化。
四、借助童话教学在孩子心中播下生命的种子
【案例】
PPT出示:小鸡用小尖嘴啄蛋壳儿。它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啄了很久,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哇塞,太难了!
师:是呀,洞眼有多大呢?请小朋友们把手掌卷起来,卷成一个洞眼。
生:太小了。
生:我得挨紧了,才能看到洞眼里的东西。
师:就是这一个小小的洞眼,鸡宝宝啄得怎么样?你从哪个词中看出来的?
生:我从“啄了很久”这个词读出了小鸡啄得很费力。
生:我从“才”这个字,看出小鸡啄得非常不容易。
生:小鸡啄得太不容易了,啄了那么久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想不想看看小家伙是怎么啄的?(点红:啄呀啄呀)
师:我们把小手握成小尖嘴的模样,一起来啄:笃笃笃,笃笃笃……
师:用点力啊!加油啊!有点缝隙了,加油啊!(师生一起“啄”)
师:看你们啄得这么费力,这么累,就不要啄了吧?(师用挑衅的眼神看着学生)
生:不!我还想坚持!
师:这么累,为什么还要坚持呢?
生:只有坚持,我才能看到更美丽的世界啊!
生:小嘴都啄疼了。
师:老师真为你们这群坚持的小鸡、有梦想的小鸡感到骄傲!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点评】从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分析中,我们知道儿童对童话中的人物特别感兴趣,那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如何在孩子们的心里生动、立体起来?在教学中,执教者抓住了文中的关键句“它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进行品悟。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孩子们在大脑中形成画面,并进行表演。而人物内在形象的丰满,应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可文中并没有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充分的描述,执教者具有敏锐的捕捉能力,抓住了文本的文眼“洞眼”一词进行深入挖掘、想象,以空白处的想象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当然,这样的想象是不能脱离童话故事的主体的,执教者只是在童话故事中唤醒人物形象,树立人物形象,感受到了春笋般的生命的拔节。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什么?恰恰是生命成长中一种生命意识和生命本能的滋养。
“一个人离童话有多远,离文化就有多远;一个国家离童话有多远,离文明就有多远。”童话是一个人精神发展的基石。我们教师都认为童话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很重要,现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也有多篇精彩的童话,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儿童的思想得到熏陶,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成长。童话中隐喻着人性的真善美,隐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童话中的故事以及人物形象,就如一颗颗生命的种子一样植入儿童的心田。也许,暂时我们看不见这些种子开花结果,但是只要在适宜的环境下,她就会萌发,会开出生命之花,结出生命智慧的果实。童话故事在给孩子们带来精神上享受的同时,也让孩子们得到心灵上的洗礼,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孩子们的人格就会受到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影响,在一定环境中,就会产生一种互通,建立共通的道德体系和话语体系,自然而然地受其影响,面对社会,面对世界。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们垫的是什么基,那就决定了孩子们将来会造什么样的楼,终究要走向生命精神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