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的故事。幻想是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童话的核心,是童话的灵魂。童话运用夸张、象征、拟人、神化、变形、怪诞等表现手法把幻想和现实、时间和空间、人间和仙境融为一体,使童话所描述的一切,都进入了幻想的境界。而童话的这种艺术特征,正好符合了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满足了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于是就使得童话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容易渗透儿童的心灵,更能够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这类文学形式也十分关注,选择了27篇童话故事作为教学内容,在各个年段进行相应教学目标的渗透,让学生在感悟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感受童话的术魅力。
一、 童话教学内容的编排概览
1、拟人化童话,即将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或者世界上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人的生命,模拟人的语言,成为童话中的“人物”。《北风和小鱼》《小河与青草》(一上),《小松树和大松树》《蘑菇该奖给谁》《蚂蚁和蝈蝈》《乌鸦喝水》(一下),《小鹰学飞》《青蛙看海》《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云房子》(二上),《谁的本领大》 《蜗牛的奖杯》 《狐假虎威》《猴子种果树》《会走路的树》(二下),《蒲公英》《三袋麦子》(三上)。
2、人物童话,即以普通的人物作为主人公的童话。
3、超人化童话,即把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成一些超自然的、幻想的、想象中的形象。《秋姑娘的信》(一上)
4、知识童话(也称科学童话),即把神奇的科学世界或者未来世界的远景用童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少年儿童的浓厚兴趣。《世界多美呀》《小松树找花生果》(一下),《小动物过冬》(二上),《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三上),《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三下),《云雀的心愿》(四上)
从上面的童分布可以看出,拟人化童话在小学阶段占大部分,最集中的阶段在低阶段。虽然低中都分布童话题材的文章,但各个年段的训练重点是不一样的:低年段侧重于讲故事训练,引导学生关注情节,感知童话的人物形象,从而能讲述童话故事;中年段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童话的文体特点、表达方式,要在充分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尝试表演讲故事,或者可以编排课本剧;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尝试创作童话。
二、童话故事的核心价值
(一)童话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与复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和背诵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是学生理解语言、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朗读和背诵时,如果教师指导得当,学生就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只有读出声音,自己听到,才能有效地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一些难以言传的词句通过朗读,可以意会,想象其情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所知,还能有所感,有所悟。
童话通过语言来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童话的语言浅近、口语化,但并不等于平庸、苍白,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既通俗明白、晓畅而又有艺术的美感。童话的语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儿童对童话的理解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力的不同而变得非常丰富。语言可以给儿童想象的空间,使儿童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所以教师应该利用童话作为载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童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
俄国小说家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考的答案,不由自主会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①学生作文其实就是用笔说话,就是要写出他们的真实情感。小学生在作文中常常写套话、大人话,根本没有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文章贵在求真,童话为孩子找到心灵的栖息所——一个儿童的真实情感世界,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彩的情感提供了机会。儿童在学习课本中的童话后,再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更多的童话,可以获得间接的生活积累,丰富对人生的体验感受,提高对生活认识的能力。
童话的语言浅近、口语化,但并不等于平庸、苍白,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既通俗明白、晓畅而又有艺术的美感。语文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要求达到150万字以上。童话对儿童的吸引力比较强,儿童通过童话作品可以增加课外阅读量,可以开拓视野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假设小学生没有课外阅读,那么他们在作文中就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童话对儿童的吸引力比较强,儿童通过童话作品可以增加课外阅读量,可以开拓视野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小学生平时要注重课外阅读,学习文中好的词语、句式以及修辞手法,养成积累的习惯,写作时就会写出比较好的作文。而学生在学习童话时培养的想象力对写作文又有促进作用,因为丰富的想象力会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活跃思维。
(三)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小学儿童的情感发展特点是:情感的表现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儿童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多变,激情占优势,心境的持续时间短;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高级社会性情感逐步发展。
童话是以一种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描绘了世界上一切情感:爱与恨、情和仇、喜和悲、乐与苦、敬与畏等等。儿童在欣赏和感悟童话时获得的情感体验丰富来自他们的生活体验,在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中,他们体会到了喜欢、愤怒、悲伤、爱慕、厌恶、赞赏等等情感体验。这些体验的获得,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也是很有好处的。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会进入光怪陆离的童话幻境,体验现实生活中未曾体验的过程,同时还可以从童话作家独具特色的审美个性、粗犷的美、幽默的美、抒情的美以及喜剧美、悲剧美……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会使儿童的心灵日渐丰富,审美品位不断提高。
(四)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是在外界的刺激的影响下,人们在头脑中通过先前感知过的事物加工改造,是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它在人类认识客观、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创新精神。儿童因为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不足,很难对一些千奇百怪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要解开这些疑团,儿童惟有借助想象去解读童话。儿童比起成年人来,更喜欢想象,在某种程度上比成人更富于创造性。在儿童对丑小鸭的遐想中,在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中,在对动物们的生活的向往中,都是儿童的想象在活动。
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 而且是最丰富、最自由的幻想, 因而童话是激发儿童想象力的最好文学样式。童话把现实中复杂的问题单纯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严肃的问题轻松化, 让一些抽象的道理和道德观念自然地潜入儿童的思想之中; 而且童话有完美的大结局,能够增强儿童的信心,激发儿童对现实世界的憧憬和向往, 对儿童认识世界起到了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童话作品能把小读者带入一个神奇而诱人的世界,引导他们去向往、去思考、去奋斗。生动的形象,精辟的比喻,自由飞翔的幻想,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本来比较艰深的思想道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三、童话故事的教学策略
童话教学的核心价值已经明朗,教学的目标也清晰了。引导孩子读童话,读出的应该是情节、画面、形象,这三者有递进,更是相互依存。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架构童话教学的课型,以会走路的树为例,我们从“童心、童趣、童言”三个角度入手,指导学生学会理解,学会表达。
1、唤起童心——想象进入童话情境
大部分时候“听童话”和“读童话”是不需要分析交流的,孩子们听几遍,读几遍就能了解意思。画面和形象则需要老师的引领,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唤起童心,进入童话五彩斑斓的情境。比如,课文第三自然段是这样写的:“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简短的两句话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背后隐藏着无数的画面,我们不妨就此激发学生的想象:
第一层:会去哪里,看见什么。
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 (哪里),看见 (什么);
去了 (哪里),看见 (什么)……
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引读这段话)
第二层:他们在一起做些什么
早晨,小树伴着小鸟 ;中午他们一起 ;天快黑了 。
小树天天来陪小鸟。(引读这段话)
孩子们在这样的提示下,通过自己的想象,就能看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将看似平常的“天天”“许多”“有趣”等词语读得鲜活起来,“好朋友”这三个字便深深地烙印在孩子们的心坎里。像这样可以发挥想象的文字可以继续挖掘,如两位好朋友分别后会发生什么,课文中使用了省略号,教师也可以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活化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真切地感受人物形象。总之,童话阅读的方式就应该是想象的,不要总往理性分析的道路上走。
2、激发童趣——角色扮演体会童话情感
特级教师周益民介绍,对于低中年级应该尽可能多地利用戏剧表演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对童话角色的体验。《会走路的树》中“第二年,当小鸟遇到好朋友的儿子,彼此是多么惊喜,多么激动!”这样的情感,要不要引导孩子们去体会?答案是肯定的!缺少情感的童话教学,是干瘪的童话教学!
角色扮演是让学生深刻体会“人物”情感的一种好办法。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这只是角色扮演的一种表面形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理上进行角色扮演。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心底里把自己当作童话中的某个“人物”,从而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人物”的行为逻辑和思想情感。比如,品读小鸟与小驯鹿相遇的画面,我们可以这样引导:
师:小鸟依依不舍地向小树告别,飞往了远方。在分别的日子里,小鸟十分想念那棵会走路的树,你瞧,春天一到,小鸟便迫不及待地飞了回来。这时,它遇见了谁?(小驯鹿)它们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接着往下读一读第5—9小节。
师:它们说了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它们的对话吗?先找一找,再和同桌小朋友一起读一读,看看哪对同桌第一个读好这段对话。
(多媒体出示文字)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提示语出现在话的后面或是中间)明白了这一点,相信小朋友们就能把这段对话读得更好了,谁来读小鸟的话,谁来做小驯鹿。
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当小鸟知道小驯鹿的爸爸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好朋友时,小鸟叫起来。(试问一位学生)小鸟,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份激动,你来读读小鸟的话。
师:听了小鸟的话,小驯鹿也激动起来,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驯鹿也很激动?
(抓住“是的!是的!”和“快步”)
师:是呀,遇到爸爸久别重逢的好朋友,怎能不激动,怎能不高兴!谁想当小鸟,谁想当小驯鹿,咱们分角色读好这段对话?(戴上头饰表演读)
有句话叫“文贵自得”。鼓励学生多读几遍,自己读懂,这比教师灌输的要记得牢。教学不应是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凭借“自力”对所学东西进行探索、消化、实践、建构的过程。教师在学生扮演小鸟与小驯鹿这两个角色之前品读了对话,体会了小鸟与驯鹿激动的心情,以“情”为纽带,之后的角色扮演能更深入人心。
3、表述童言——续编童话情节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尤其是面对他们喜爱的作品。每当读完一篇作品,他们总会沉湎其间,回味遐想,产生许许多多的“假设”“如果”,在脑子里进行二次创作,久久“难以自拔”。所以,笔者赞成在童话教学中,鼓励孩子们根据童话续写、改编故事。
《会走路的树》的结尾句:“他让小鸟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这是个开放性的结尾,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是每一个爱幻想的孩子会思考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样的机会,让学生续编故事“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以此发挥儿童的想象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演绎新故事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在演绎人物形象中进一步提升了对文本主题的认识,真是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童话教学要以儿童的视角透析童话,关注“童心、童趣、童言”,引领孩子走进文本,走出文本,把童话教成童话。无论你怎样处理,请记住文本的核心价值是出发点和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