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概况 更多
《优化童话教学方式方法的… 12-12
学期总结(潘春霞) 12-01
2016年下学期研究计划 11-30
《优化童话教学方式方法的… 11-29
《优化童话教学方式方法的… 11-29
《优化童话教学方式方法的… 02-26
《优化童话教学方式方法的… 02-26
2016年第一学期研究计划 02-25
理论学习 更多
十月份理论学习 12-16
研究计划(刘伟莉) 12-15
《优化童话教学方式方法的… 12-12
十二月份理论学习 12-06
童话理论学习2(陈惠芬) 12-01
中年级童话理论学习1(陈惠… 12-01
理论学习(潘春霞) 12-0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优化童话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理论学习>>理论学习3(潘春霞)
理论学习3(潘春霞)
发布时间:2014-11-19   点击:   来源:   作者:潘春霞

童话与童话教学  

                                               

  一、 什么是童话?——出示幻灯  

  有人说,童话是用儿童的口吻写给儿童看的幻想故事。  

  又有人说,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最贴近儿童的心理,是儿童文学特有的体裁。  

  黄云生主编的《少年儿童文学》中说,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也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至今仍然是最受少年儿童喜爱的文学样式。  

  《辞海》是这样表述的: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二、童话的特征:  

  不管是谁下的定义,相信大家已经看出了,幻想是童话最基本的特征。  

  “童话”一词在西方英语中被称为“Fairy Tale”(直译为妖精故事、仙女故事或幻想故事),在德语中则被称为“Marchen”,也是取幻想或幻想故事之意,因此,可以说,童话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其丰富的幻想与想像。虽然多数文学体裁的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但幻想是童话的灵魂。在童话世界里,牛羊会说话,木偶能旅行,人死能复生,咒语会现出金银珠宝等等这些丰富奇妙的幻想正好顺应了少年儿童的爱幻想心理特点,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幻想王国的大门。因此,童话才成为千百年来,最为儿童喜爱的文学样式。  

   三、童话的表现手法。童话的幻想总是通过某些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童话的表现手法很多,但其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就是:夸张、象征和拟人。  

  1.夸张。夸张这种修辞手法大家都很熟悉了。但童话的夸张是别具一格的,它是一种强烈、极度的、由内容到形式全位的夸张。在《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自以为是的皇帝光着身子走在游行队伍中间时,他周围的大臣们还煞有其事地为他托着那看不见的所谓的新衣服的后裙!整个场景的描绘都运用了夸张的语言,有效地烘托出皇帝与大臣们的愚蠢和虚伪。  

  2.象征。象征是童话把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的中介,也是童话创造典型形象的常用方法。还是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故事里那种事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但我们却相信了这个故事,也喜欢上这个故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现实中就有这种骗子,利用一些人的虚伪、愚昧,导演了一幕幕谎诞的剧目。所以童话的幻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象征意义。又比如丑小鸭就象征了现实生活中倍受歧视而又善良忍耐,追求光明的美好小人物。  

  3.拟人。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童话形象既具备了人的特点,又保留它作为物的某些基本属性,使童话形象具有了似幻犹真、亦真亦幻的美感。丑小鸭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拟人体童话形象。丑小鸭的曲折遭遇比拟了人间的世态炎凉,它美丽的向往,象征着人类对美的永恒的追求。学生喜欢童话,喜欢童话中的拟人手法,首先是因为它契合了儿童的心理;其次,是拟人能把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这正适合了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  

  4.其他的一些表现手法:神化、对比、反复。运用神化手法创作时,常常借助于一些魔法宝物。如第五册中有篇课文叫《七色花》,文中的小珍妮获得了一朵七片不同颜色的花,能随心所欲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神笔马良》中的神笔就是赋予马良超人力量的宝物。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善良的金鱼、渔夫和贪婪凶残的老太婆构成鲜明的对比。《皇帝的新装》中,小孩子的率真和周围人们的虚伪构成了对比;在反复这种手法的运用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三”的反复。比如:在一篇童话中,经常会出现“三个问题或三个考验,要么是三个兄弟,三只小猪等等,其实这个“三”代表的是多数,强调某种问题的艰巨性或差异性。  

  了解了童话的特点与表现手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根据它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呢?怎样才能既教出“语文味”,让学生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又教出童话独特的“童话味”,让学生也喜欢上童话课呢?我觉得应该遵循以下这个五个原则:  

  四、童话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幻灯——五个原则  

  1.趣味性原则:童话是最贴近孩子的一个神奇的世界。童话作品中的情趣容易被儿童接受,又有助于儿童的成长。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凸显童话的趣味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凸显童话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有时候,老师在导入的时候会显得过于直白了一些,如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狮子和兔子》”大家都知道,不是我们说“有趣的故事”学生就真正认为有趣了;有的导入看似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但其实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多大价值。我也有过这样失败的例子。家丑啊。那时,我刚毕业,在上新教师素质课的时候,上的是《狐狸和乌鸦》。正当我充满激情地说:在一棵大树上住着乌鸦一家,而大树下住着一只狐狸,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狐狸和乌鸦》。没想到,我话音还没落,几个傻小子,还不是一个呢!却大声地说,‘老师,我们早就知道是什么事了’。二年级的孩子多单纯啊,他们才不管你后面坐着多少听课的老师呢!唉,窘得我啊,脸一阵青,一阵白的。很显然,这是一个无效地导入,因为学生已经在预习的时候知道课文讲什么了。从那以后,我就特别注意课的导入。经过摸索,我发现,童话的导入环节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比如低年级可以把故事讲一遍或者讲一部分,用自己绘声绘色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童话的趣味。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也有很强的表达欲望,这时,我们可以让会讲故事的同学讲,由此导入新课,这样更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期待。当然,导入的方法还很多,应因课而异,因学情而不同。  

  儿童的心理就是爱玩,爱游戏。而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性最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了。因此,在童话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学生来表演课本剧,以表演代替教师的分析讲解。让他们在表演中不知不觉地融入童话之中,成为童话中的一员,去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课堂充满情趣。前不久,我们学校举行了一个三年级到六年级的童话剧表演,取得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像我们班才三年级,但从选剧本,选演员,到排练、制作道具,服装等等,都是学生自编自导的,在整个活动中,他们始终都是兴致勃勃的。  

  2.以读为主的原则:童话的语言浅近生动、简练质朴,而且对话很多,最适合运用朗读来教学。我们应当遵循以读为主原则。(出示幻灯——以读为主的原则:)朗读,尤其是表情朗读,或者是表演读,很容易让学生真实地走进故事情景中,与文中人物融为一体,高兴着对方的欢喜,痛苦着对方的哀伤。 朗读方法的选择。现在很多老师也都很注意加大语文学习中朗读的分量。但在课堂上,我们却经常看到,学生读那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时却是无精打采的。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幻灯)——朗读方法选择的问题了。我们一般做法是初读课文时自由读,精读课文时指名读,小红读读,小兰读读,最后全班读一读。如果再加上每课都是一个样,我们的朗读方法就会显得单一了,单一就会带来乏味,也难怪学生读得无精打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什么时候自由读,什么时候指名读,什么时候齐读,或者分角色读,表演读、配音读、提示读等等让学生不时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很有兴趣地参与到朗读中来。比如《丑小鸭》这课中,有这么一段话:幻灯——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鸡公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独,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一位教师在教学这段时,我觉得她处理得很好。她采用的是“回声”朗读法。什么是回声朗读法呢?就是老师读完每句话后,学生跟着把这句话中最后的几个字重复一遍。这段话中,重复的刚好是这几个重点词:疼爱他,欺负他,咬他,啄他,讨厌他。通过这种形式的读,把丑小鸭可怜,受人排挤的境地予以了强调。且读的形式新颖,既像歌唱中的重复,又像是在山谷中的回音,趣味十足。 朗读方法的指导。在听课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指导朗读时说: ‘大家来美美地读读’再或者,‘把你的感情送进去’等等。怎样才算是美美地读呢?这种提法,比较没有可操作性。我们看课标中要求是:朗读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样就比较有可操作性。再者,情感来自于学生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而产生的,不是外加的,怎么能送进去呢?在童话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和文中人物合二为一,在学生朗读时尽量不要用“谁来读一读小白兔的话?”“请你读出小松鼠激动的语气”“你认为,小马会怎么对妈妈说这话呢?”因为,在这些带有问题性质的提示语中,学生是作为旁观者出现的,是第三者,他用自己的心去揣度别人的心理,不能从心理上唤起他们的共鸣。所以,优秀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一般会进行角色互换来指导朗读: “害怕的小松鼠,你赶快拦住小马吧” “可怜的丑小鸭,大家总是欺负你,来,妈妈在这里,把你心中的委屈告诉妈妈吧”。王崧舟曾说“学习语文,要用语文之道,要把自己搁进去,搁到文本中去,和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他笑你也笑,他哭你也哭,他发疯你也跟着发疯,他就是你,你就是他。能与文本中的人物合为一体,那么,你的朗读就成功。”指导朗读中,教师的范读也很重要。低年级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且有很强的模仿力。而教师是孩子们最乐于模仿的对象。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记得上次实小的庄秋红老师来我校送课时,上的是童话《上天的蚂蚁》,给我印像最深的就是她的示范读,她读不同角色时的不同腔调,那略带夸张的语调,都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学生在教师投入的范读中深切感受课文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孩子们在听完了教师精彩的范读后,也模仿了老师地读,既读出了蚂蚁的勇敢,也读出了巨人的怯弱,效果很好! 朗读的评价学生朗读后,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他的每一次的读都能在语言和精神上得到发展,他的生命都能得到关怀,以至更期待下一次的读,为下一次的读早早做好准备。如:第一个学生上来读后,但读得不是很好。我们可以从学生学习状态的角度来评:“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冲着这一点,你胜过很多人了,我要给你掌声。” 再如,“那么长的一段话,你不但没念错一个地方,还读得这样通顺,可见你的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这是从学习质量的角度来评。或者“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到了丑小鸭对天鹅的羡慕。你真读懂了。”这是从学习内容角度来评价的。当然,评价的角度还有很多很多,如从情感体验的角度,从动态变化的角度等等。我相信老师们肯定能比我说出更多来。(针对学习方法的:哎,这个词你有意把它念得这么重,我知道,你是在表达春天的生机勃勃。)(针对思想认知的:经你这么一读,这段文字的意思就全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针对话语表达的:你的声音太有魅力了,简直就是失军第二嘛。)  

  现在,可能有的老师心里就在想了: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共有手段,无论是诗词教学,还是记叙文或者说明文,都离不开朗读。你说的这些,放在哪篇课文里都能用的。这样想来,童话教学应该有其独具特色的地方。老师们觉得这种特色应该是什么?童话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呢?——对,“幻想”。童话有别于其他文体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凸显“幻想”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中如何以文本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出示幻灯:  

  3.培养想象力原则: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幻灯: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童话中的想象美。感受美也是一种能力,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文字所描述出来的美丽画面需要用一些具体直观的图画、剪贴画、影视片来呈现出来。前几天,我校的白佳老师跟我提过,她给儿子讲故事,她儿子今年四岁,如果没有图,她儿子就不大会理解。问我,是不是她儿子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我说,当然不是了。那么小的孩子,他的想像能力是要借助一些直观的形象让他感受的。我们借助形象直观的图片让童话中所描写的景色和人物变成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画面,这些画面最好和童话中的语言文字配合出示,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文字叙述的就是这样的画面。当然,在再现童话形象时,不能把生活中动植物的本来面目原原本本地照搬到画面中来,而要像故事一样把其中的人物拟人化。例如《特殊的考试》这篇童话,主人翁是几只小动物。如果教学中我们呈现出来画面是自然界中经常见到的小兔和小狐狸的模样,那就会使画面与童话故事本身脱节,学生看着这些常见的小动物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和童话中那些会说话、能劳动的动物统一到一体的,童话的魅力,我想会因为这样的写实画面而减掉很多,孩子可能就会失去读童话的兴趣。图画中的小动物一定要像故事一样人格化,让他们像人一样站立起来,还要像人一样穿上漂亮的衣服。低年级,我们给学生以直观的画面,这就仿佛给了学生们一个想象的模板,在脑海中逐渐建立起了文字与画面的联系以后,我们再逐渐抽掉这个模板。也就是说,到了中高年级要尽量少的出现形象的画面,更多的应该靠学生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建构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想象能力也在逐步地提高。引导学生幻想和想象还有一种不可忽略的方法,那就是幻灯:依据原文续编、扩编故事。一篇优秀的的童话都不会在结尾处画上句号,意犹未尽几乎是每一篇童话的特色,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练习想象的机会。比如,学了《想飞的乌龟》以后引导学生想象:下次乌龟上天时,会采用什么方法呢?再以《丑小鸭》为例。在丑小鸭离开家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给鸭妈妈留一封告别信;在丑小鸭变成天鹅后,他又给鸭妈妈写了一封报喜信。在写信时,我们引导学生想象,丑小鸭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因为有作家的童话为蓝本,凭借着自己充满童真童趣的想象力对故事进行续编或扩编并不困难,事实上学生对这样的想像练习也很感兴趣。  

  4.完整性原则: 关于完整性原则。我们一定要注意处理好重点段的训练和篇的整体感悟。要注意保证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除了重点段落进行适度的品析外,应让学生在整个童话故事里去思考,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教师的问题不要局限于一词一句。要让学生站在全文角度去思考。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说了  

  5.多元性原则:最后我们说说多元性原则。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话说有一天,狼发现了山脚下有一个山洞,各种动物由此通过。狼非常高兴,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各种猎物。于是,它堵上山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们来送死。第一天,来了一只羊。狼追上去,羊拼命地逃。突然,羊找到了一个可以逃生的小偏洞,从那逃走了。狼气急败坏地堵上了那个小洞,心想,这下该不会功败垂成了吧?第二天,来了只兔子,狼奋力追捕,结果,兔子从另一个小的洞逃走了。于是狼把能找到的洞全堵上了。心想,这下该万无一失了吧?第三天,来了一只松鼠。狼飞奔过去,追得松鼠上蹿下跳的。结果呢?还是没逮着,愣是从洞顶的一个小洞逃了。把狼气得,差点跳崖自杀了。于是狼重新对这个洞做一番彻彻底底的安全工作检查。堵住了所有的洞。第四天,没想到啊!天有不测之风云啊,来了一只老虎。好家伙,把狼给吓得撒腿就跑。老虎呢?正饿着呢!看见狼,眼睛都绿了,还能放过呢?狼没命地跑,老虎拼命地追。呵呵……两个都不要命了。最终,可怜的狼因为找不到出路,哪里还有出路啊,连那最小的窟窿都被自己给堵住了,硬是生生地被老虎给吃了。对于这个童话故事,我并不是觉得很有趣,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是不同人士读了这个故事后的不同说法。幻灯哲学家说:“绝对化意味谬误。”是啊,真理再向前半步就成了谬误了。宗教学家说:“堵塞别人的生路意味着断了自己的后路。”环境学家说:“破坏原生态及苦命平衡者必定会自食其果。”经济学家说:“预算和计划都要留有余地。”农民说:“不留种子就会断子绝孙。”同样的一个故事,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感悟。而我的感悟是,幻灯学生的阅读是充满个性的,对文章的解读是多元的。正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池塘边的叫声》为例,有人读到了友情,有人读出了执着,有人懂得了信守诺言,有人感悟到了生活中朋友间应该如何相处。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只用教参书上给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童话和其他文体一样,每个人阅读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思考和收获,所以,不要用别人的甚至是成人的思考去要求每一个学生的答案,只要得出的启示、收到的教育积极向上都应该得到肯定。但《池塘边的叫声》这篇课文,如果有的学生悟到的是“爱护动物”这样的保护动物的问题很显然就偏离了文本所反映的主旨了,这时,我们一定要及时纠正。一篇文章可以有多元解读,但在这多元中肯定有距离文章主题最近的解读。也就是说允许课堂上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允许哈姆雷特变成孙悟空。关于多元解读还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例子:作家毕淑敏在谈到童话时说,很喜欢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她对这篇童话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大约18岁的时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这一次很容易地就读出了爱情。到了28岁的时候,做了妈妈,再读这篇童话,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位老奶奶的慈悲心肠和对人鱼公主的精神哺育。人鱼公主的勇气和聪慧,包括无比善良的玲珑之心,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诸多得益于她的祖母。到了38岁的时候,开始写小说,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现在48岁,仿佛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无论海底的世界怎样瑰丽丰饶,因为没有灵魂,所以人鱼公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这个悲壮而凄美地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所以因为人生阅历不同,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对同一篇童话会有不同的感悟。教学中,一个聪明的老师不会用48岁人的思考要求八岁的孩子,当人生的感悟没有达到的时候,再深刻的思考留在学生心中的也是零,或者是负数。所以说,学生得到的启发只要是积极向上的都应该得到肯定,这样,让童话变成孩子们向往的放飞心灵的花园,他们就会爱上童话,甚至爱上文学,这就为孩子一生打下了温暖的底色。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